本报记者 谢 庆 文/图
时间:2010年1月6日上午9时。
地点:郑大一附院一号楼27楼血液科。
这里是我省治疗白血病最权威的地方,也是白血病患者治疗最多的地方,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病人几乎都没有头发。
由于患者人数多,在走廊里都支起了临时床,供透析的患者临时休息。马文萍此时正等在厕所门口。
“你是来看晓龙的吧,稍等一会,孩子在上厕所,我帮他拿输液瓶,马上就好。”
“晓龙不是已经进仓了么?”记者问道。
“不是晓龙,是个病友,我帮他一下。”
说着,一名20多岁的男孩从厕所走了出来。由于一手举着吊瓶很不方便,马文萍忙上前帮男孩系好裤子,然后帮他举起吊瓶,把他送到病床上,认真地帮他盖好被子。
在马大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无菌仓外。透过玻璃看到了同样没有头发的李晓龙,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前段时间的沮丧,精神很好,甚至有些兴奋。
“谢谢叔叔来看我,我一定会走出无菌仓的,我要出去报答我的恩人们。”
“大家都在等着你健康地回去,到时候我们都来接你……”
通过电话交流,记者得知,李晓龙进仓已经7天了。这几天在接受手术前的最后一次化疗,由于这几天化疗的剂量很大,这两天晓龙都没怎么吃东西,但精神看起来很好,过几天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孩子、房子,妈妈的艰难选择
时间转回到半年前。
“是孩子自己发现可能得了这个病的,当时他偷偷在网上对照着自己的情况查了一下,还在网上通过视频向天津的一个专家了解,那个专家建议他赶紧去医院检查确诊,把他情况告诉他表哥,说可能得了白血病,还一再嘱咐表哥不要告诉我,害怕我担心。”马文萍说起这些,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2009年春节,21岁的李晓龙从广东某部队转业,回到了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北台村的家中。
刚回来没一个月晓龙就开始经常发烧,当时大家都以为是在南方呆的时间长了,回来不适应,所以就没当回事。
2009年5月2日,晓龙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
这一噩耗彻底击垮了这个原本幸福但并不富裕的家庭。
第一次化疗后期,晓龙昏倒在了病床上,时间长达3个多月。
“我3个月几乎没睡觉,硬是把孩子叫回来了呀。因为化疗,他嘴上起满了泡,一层摞一层,我就去连着刷几次牙,用酒精漱口,然后喝一口稀饭,用吸管从他嘴边仅有的一个小口给他吹到嘴里,让他吃一点东西,为了叫醒他,我每天都给他讲他小时候的事,讲他的同学们,讲家里的事,3个月都没怎么合眼。那一天下午,晓龙突然说,妈,我想吃东西,我一下就哭了……”
马文萍夫妇的工作是在家附近的一个集贸市场打扫卫生,每月工资500多元,家里几乎没有积蓄。
在确诊晓龙患上白血病之后,他们借遍了所有的亲戚和朋友,从5月份到10月份,已经花了10万元,眼看着出门再借几百元钱都是困难的,再看看孩子一天天受着病魔的折磨,马文萍决定把房子卖了给晓龙治病。
经过检查,晓龙姐姐的造血干细胞与晓龙配型非常成功,而且姐弟二人的血型一样,非常适合移植手术。这一结果更加坚定了马文萍夫妇卖房救子的决心。
买房子的人来到晓龙家看房子,晓龙得知父母准备卖房子为他治病后大闹一场,坚决地告诉母亲:要是卖房子就不看病了。最后,晓龙哭着跟妈妈说:“妈,要是卖了房子以后我不在了,你和我爸以后住那呀?”当时母子二人抱头痛哭。马大姐哭着说:“妈不要房子,就要你,我要救你的命……”
最终,在执拗的晓龙以卖房子就不再治疗的威胁下,马大姐妥协了。此刻,马文萍心中也明白,家里的3间平房和一个窑洞真的卖了,也凑不齐治疗所需的20万元。而李晓龙此刻已经做出了艰难的选择:等待死神的降临,不再拖累可怜的父母。
病情启动荥阳慈善救助主程序
2009年8月份,荥阳市召开 “关于在全市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动员大会。在这个动员会上,荥阳市提出在全市广泛开展慈善活动,要建立慈善基层工作站,在乡、村和企业设立1000个慈善组织,推选出5000位慈善大使,并建立慈善网站,出版慈善报纸、设立慈善频道,在商业企业中设立慈善药店、慈善饭桌、慈善商店等。在荥阳形成全民慈善的氛围,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短时间内,这项以“激发全民爱心”为宗旨的活动在荥阳全面铺开。
李晓龙成为了荥阳市打造慈善城市活动以来救助的第一位白血病患者。
最先得知李晓龙病情的是他家所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马伟。马伟马上把电话打到了索河街道办事处民政所马雪琴那里,她同时也担任着荥阳市慈善总会索河街道办工作站站长。
随着慈善部门的信息迅速传递,李晓龙的病情启动了荥阳市慈善救助的主程序。
接下来,由荥阳市慈善总会牵头,荥阳老年报、荥阳慈善电视台、荥阳慈善报对李晓龙的遭遇进行了报道,消息很快在全市传开,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都向李晓龙伸出了温暖的手,为他慷慨解囊。短短几天时间,就为他筹集了7万多元。然而,这些钱仍不够治疗所需的20万元。
妈妈,替我给恩人们磕个头
2009年12月18日,荥阳市工商联三届四次执委会议上,一个插曲让与会的工商企业界人士泪流满面。
原来,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在得知晓龙的病情后,多次向相关人员询问晓龙的病情和救助情况,并委托组织部部长马炳林和统战部部长康宁到晓龙家中进行慰问,进一步了解情况。组织部门还为晓龙送去了3000元捐款。这些捐款虽然不算少,可对于晓龙治疗所需的20万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我们统战部门能为挽救晓龙年轻的生命做点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统战部部长康宁的脑海中不停地思考着。他想到了即将召开荥阳市工商联三届四次执委会,与会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能否让这些有能力帮助孩子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经过深思熟虑,他感觉应该用这次年会的机会,让更多有能力的爱心人士了解到晓龙的病情,帮助晓龙。考虑到参会的工商企业界的老总们工作都繁忙,为了让他们详细了解李晓龙一家的情况,荥阳市委统战部、工商联、慈善频道专门制作了李晓龙病情的专题片。趁着会议间隙,播出了这个专题片,同时向与会人员发出了“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多少不限”的捐款号召。随着专题片的播放,会议现场顿时陷入一片沉寂,还没等专题片播放完,众人已经泪如雨下,企业家们不假思索地当场为晓龙认捐。
经过统计,现场为晓龙认捐166500元。当天下午,工商联就收到10万元现金。这次感人的认捐,为筹集晓龙手术费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 2009年12月29日的荥阳市统战系统为白血病患者李晓龙捐助仪式上,荥阳市统战系统又纷纷捐助:民革荥阳支部1750元、民盟荥阳支部2000元、九三学社荥阳支社4200元、荥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11200元。加上上次捐助的16万多元,这次捐助活动共收到捐助186650元。
仪式现场,晓龙的母亲突然双膝跪地,向在场的人们认真地磕了一个头。
“这个头是我替晓龙磕的,他现在没办法当面感谢他的恩人们,我来之前,晓龙哭着对我说‘妈,您一定要替我给恩人们磕个头……’”此时的马文萍早已泣不成声。
“晓龙,妈妈等着你回家吃饭”
“光光头,中午想吃啥?”“又伸着你的老鼠头上来了?”……
隔着无菌仓厚厚的玻璃,马文萍和李晓龙母子两人通过电话开心地相互叫着各自给对方起的外号。看到无菌仓内晓龙开心地笑了,马文萍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们这是苦中作乐,我不能影响到孩子的心情,那样对治疗非常不利,我要让他整天都能看到我的笑容,孩子也非常懂事,跟我们逗着玩。因为我和他爸都属鼠,我们叫他光光头,他叫我们老鼠头,现在这已经成了我们开玩笑时的代号了。”马文萍向记者解释着“老鼠头”的来历。
马文萍告诉记者,由于晓龙身体素质很好,目前治疗效果很不错,很快就可以移植姐姐的造血干细胞了。
马文萍说道:“再有20多天晓龙就可以出仓了,可是因为还要继续巩固治疗,这个春节我们应该是在医院过了……等孩子彻底稳定了,我一定在家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全家人一起,吃一顿来之不易的团圆饭……”
记者手记
这次采访,一直是在被感动中进行的。
命运把不幸降临到了李晓龙身上,从痛苦到绝望,再到重燃生命之火,半年时间里,21岁的李晓龙感受到了人间最痛苦的灾难,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人间最真挚的爱,一个是母爱,一个是大爱。
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母爱可以支撑着马文萍3个月守在儿子床前,硬是唤醒了肌肉都已萎缩的儿子。然而,在灾难面前,伟大的母爱却又显得如此的无奈。
也正是荥阳打造慈善城市进行的爱心行动挽救了李晓龙的生命。
马文萍非常认真地告诉记者,如今的李晓龙已经不仅仅是她的儿子。她给了李晓龙第一次生命,是那些至今绝大部分她还叫不上名字的人们,用他们的大爱为素不相识的晓龙托起了第二次生命。
李晓龙只是个例,但他验证了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