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雨 赵文江
东岸摊贩 张荔英
集体创作 傅抱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想起当年吃榆皮

榆树,为郑州地区农村的传统树种,其树干高大粗壮,木质坚实,耐腐蚀,适应性强,是过去建草房和瓦房做梁的上等材料。榆叶和榆钱(种子)为农家树头菜。特别是榆叶,吃法很简便,做汤面条时随时采一把嫩叶放在锅里,绿叶配上白面条,不但好看,吃着又滑溜,春夏两季均可食用。秋天落下的老叶还可以做饲料。所以民谚有“家里多把榆树栽,随时采摘可当菜”之说。

农村人种榆树的信条是:“不怕榆树种得多,到了荒年顶饥饿”,这可能是人们对多种榆树的目的和期待。我印象最深的是1942年河南大灾之年,仅南郊十八里河村外出逃荒要饭的有59户,被饿死的91人。有的全家被饿死,任家大院一天之内就抬出五具尸体,卖掉儿女的有17人。饥饿惨景,不堪回首,当时有榆树的人家却免遭一劫。

饥饿当头,村内凡是有对拤粗的榆树全被剥皮食用。榆皮的吃法是:先剥掉外边的老皮,主要食用的是内皮。把内皮分成段晒干,然后放在石碾上压碎,经筛或箩取面,反复多次至全部成面。面的黏性很大,可做成面糊涂单独食用,主要的作用是与其他如谷糠、花生皮、玉米芯等因质地粗糙难以下咽的,只有与榆皮面混合后才好食用。吃法很多,除单独食面糊外,还可烙成饼蒸成馍。当时有些人家饿得连推碾的力气也没有了,就把剥下的榆皮放在清水锅内煮着吃。不管怎么个吃法,灾荒年榆树皮确实成了主食,也真的救活了不少人的命。

人们把榆树视为灾荒年的救命树,也把榆树作为看家树。所以,过去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或庭院中栽上几棵榆树,以备荒年应急食用。建国后,由于不断引进新树种,吃榆皮的年代也已经过去,使榆树失去了当家树的主导地位。但人们对榆树顶粮救荒的功劳,却永远也不会忘掉,还编成了歌谣一代一代地传唱:

小榆树,随风摇,它是农家一棵宝。

房前屋后都种它,多栽榆树盼长高。

榆叶榆钱树头菜,春夏两季少不了。

多栽榆树有指望,饥饿年代是依靠。

榆树为人作贡献,榆皮当粮立功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