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专版 4下一版
“人民健康好卫士”风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人民健康好卫士”风采

弘扬救死扶伤崇高精神 争当人民满意健康卫士

“人民健康好卫士”风采

朱子信,男,62岁,汉族,副主任医师,现任新密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市健康教育讲师团首席讲师。

2003年4月17日,当得知开封确诊一例非典病例的消息后,他积极收集信息,夜以继日辛勤工作,仅用一天时间就印制20000张非典宣传挂图、30000张宣传折页,并在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及时发放,为鏖战非典做出一定贡献。2009年,他悉心举办了11期健康教育暨“素养”大讲堂,受益人群达5000余人。同时成立健康素养知识宣传队,在农村开展了6期“健康素养”巡演巡展活动,制作版面33块,条幅8条,宣传人次达2000余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话说晚餐简单点》,主题思想明确,内容浅显易懂,深受群众好评。2009年11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糖尿病日。在天寒地冷、大雾遮天的情况下,他带领全体职工在市区文峰路设立咨询台,对过往行人发放编印的《防治糖尿病知识要点》100余张,并热情解答群众提出的相关问题。同年,他编写了30000余条健康信息,通过卫生局短信平台定期发放。

任职十余年来,他创新思路,完善机制,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勤奋工作,默默奉献,使新密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新密市获得国家级“行动”示范(县)市殊荣。2008年,新密市健康教育所被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河南省领导小组授予“河南省农民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组织奖”,郑州市一等奖,他被全国七部委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先进工作者”,并连年被新密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评为年度“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卫生工作先进个人”。

杨跃杰,男,43岁,汉族,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1986年7月毕业于开封医专医疗专业。1991年至2009年,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京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负责人,现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甲型H1N1流感重症医学科主任。

参加工作20余年来,他始终严于律己,默默奉献,以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了患者、同事的信任与一致好评。

2009年,甲流肆虐全球,市六院被确定为省、市级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后,他受命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全面负责重症甲流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他带领全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临床救治工作的最前线,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从一包棉签、一双手套做起,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指导医疗救治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在被隔离治疗的特殊环境中,患者没有陪护,不仅生活不便,也常常产生沮丧、恐慌等不良情绪,杨跃杰告诉病区医护人员,在科学完成医疗救治任务之余,更要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与心理沟通工作,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尽量为患者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好评。

随着重症病例的增多,他带领人员投入到紧张的重症救治工作中。他曾连续48小时没离开病区,最终因低血糖昏倒在地。醒来后,他仅在生活区稍作休息,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他将“为患者负责,为生命负责”作为科室精神,以团结、严谨、高效、务实的精神,带领重症医学科成功抢救我市首例危重症患儿。甲流疫情仍在继续,他和他的重症医学科工作人员继续坚守在病区,随时迎接更严峻的挑战。

岳梅枝,女,46岁,汉族,中共党员,主治医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先后获得“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个人”及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从医25年,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医生,还是作为科室负责人,始终都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秉持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的康复无私奉献。任心内科主任14年,率先在医院开展了经食道心脏电生理检查、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术等新技术;每次治疗危重病人时,她总是守在病人身旁,亲自观察,直到病情稳定才离开病房。科室抢救成功率、治愈率高,成为医院的品牌科室。2008年5月任老年科主任以来,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按照老年病急性期照料和长期照料实行分层管理无缝衔接服务,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服务减少残疾,降低死亡率,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健康寿命。科室管理成效突出,工作思路清晰,团结务实,尊重人才,管理民主,创新力强。带领全体医务人员,精心治疗护理老年病人,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98%以上,抢救了大量的急危重症病人。2008年11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长彭珮云亲临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科视察,对该科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替天下儿女尽孝心,为社会家庭解忧愁”。

牛卫东,男,38岁,汉族,中国农工党党员,1993年毕业于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同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任,郑州市金水区第七届政协委员。

牛卫东长期从事食品、水质、化装品和医疗卫生用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监测检验工作,以及肠道、呼吸道等传染病监测检验工作。2009年,面对手足口病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一轮又一轮的肆虐,郑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为全市唯一的诊断实验室,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考验。在这场与疫魔的战斗中,他恪尽职守、以身作则,以自己爱岗敬业、坚忍不拔的精神,把大家的信心和干劲凝聚在一起;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带领同事们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为政府科学防控疫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依据。长达10个月的24小时应急检验工作、日平均工作15至16个小时,超负荷的检验工作没有压垮他的斗志,长期的加班加点也没有拖垮他的精神。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做到了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病例高危人群、重症病例、危重及死亡病例检测率均达到100%;在全省2009年度卫生检测检验工作会议上,被评为“河南省疾控机构卫生检测检验工作先进集体”;通过了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成为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通过了WHO和国家CDC双重认证,成为WHO全球沙门氏菌监测网络实验室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

牛卫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展示了郑州疾控人的风采,无愧为人民健康的好卫士。

张阳,女,47岁,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主任医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理事,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民主促进会市委委员,郑州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郑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她主要研究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2008年在河南省率先开展美国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填补了省、市空白。2009年引进香港中美仁爱肿瘤救助项目,成立郑州市肿瘤慈善救助定点医院。

从医27年,她坚守做医生的原则:好医生要有爱心、责任心。她深知自己没钱帮助更多的人,但为病人省钱成了她经常考虑的问题。在病人眼里,她不仅技术好,更是一名具有爱心、有奉献精神、视病人如亲人的好医生。她甘为人梯,常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属;她积极参政议政,荣获中国民主促进会优秀会员等称号。

她带领团队在肿瘤领域攻克一个个难关,弥补了我市乃至我省多项技术空白;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7项,发表国家级、省级专业论文20余篇,2009年申请的《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袁义强,男,39岁,汉族,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博士。现任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河南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介入组委员、生物工程学会常务委员、郑州市医学会理事、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秘书。

该同志作为省级特色专科——郑州市七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不断创新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新技术,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学术远见。在业界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尚有争议之时,他经过全面研究和亲身实践,在省内率先主持、独立开展了房颤射频消融新技术50多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使这项新技术在郑州市七院日臻成熟,在省内遥遥领先,成为当前省、市介入治疗技术的新亮点和新的里程碑。

他带领团队不断拓展介入治疗新领域,在开展常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同时,相继主持开展了颈动脉、肾动脉、髂动脉造影及支架术、主动脉夹层及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衰、心脏内外科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冠心病等新技术,真正实现了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发病率低的神奇疗效。业已完成各种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10多项、6000余例,填补省技术空白7项、市技术空白12项,使郑州市七院心血管专科发展稳居省内领先水平。

他长期致力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参与编写论著1部(获得河南省医学成果一等奖)。

他为人谦虚,作风务实,工作忘我,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医风端正。近年来,先后荣获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翟明玉,男,47岁,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市骨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脊柱病治疗中心主任。

从医25年来,他始终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仁正的医风,为病人解除痛苦、尽己所能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曾荣获郑州市科技教育先进个人,郑州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十大科技优秀人物等多项殊荣。

作为业务副院长,他积极致力医疗质量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近3年来,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省、市级科研立项30余项,并获得郑州市卫生系统“首批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他撰写论文40余篇,其中国家级20余篇。著书5部。主持完成8项科研果,分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近5年省、市科研立项6项。

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医术精湛、注重创新,在省内率先开展“一期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治疗第2颈椎齿状突骨折”、“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畸形”、“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脊柱后畸形”、“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夹持型颈椎病”、“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治疗脊柱肿瘤”等十多项新技术,成功填补了河南省脊柱外科空白。目前他带领的脊柱外科治疗水准达到欧、美国家先进水平。

作为一名医生、党员,面对突发事件,他忘我、果敢、智慧、大义、公平。2006年夏,在市五十七中老师宁夏车祸事件中,他主动请缨千里驰援奔赴宁夏10余天,进行救治工作;2008年,他赴汶川前线抢救转运伤员;2009年,他主动请求赴苏丹处理跨国医疗纠纷,避免了一场国际级医疗纠纷。

侯广军,男,45岁,汉族,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市儿童医院大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外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小儿外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器官移植学会委员,郑州市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郑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获得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郑州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郑州市科技教育先进个人,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医德标兵等荣誉。

侯广军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20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儿外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社会影响广、社会贡献大、技术水平高、百姓口碑好。

自2007年以来,他连续救治山西、周口、民权3例联体婴儿,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0频道、谷歌网、新华网、搜狐网、人民网、京华时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也吸引了演艺界明星周华健来院为联体婴儿捐款献爱心,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一日手术”。患者当天住院,当天手术,次日出院,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自开展以来,“一日手术”年手术2000多例,每年为患者节省费用近200万元。

他自行设计的应用婴儿自体脐带修补先天性腹裂,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此外,他开创的胸腔镜微创矫治小儿漏斗胸(NUSS手术)、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三孔、两孔法腹腔镜治疗阑尾炎、单孔法腹腔镜切阑尾炎、联体婴儿分离术等近十项技术填补了我省空白。

吴恒,男,42岁,汉族,郑州市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科主任,主治医师。

他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中,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及同行的认可。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他深入辖区楼院调查研究,绘制了辖区居民居住情况详图,分区域制成“片医工作手册”,逐户登记健康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该中心当年居民健康档案由不足2000人提高到10627人。2009年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26次,黑板报、宣传栏15期,发放健教处方及宣传资料14000余份,参与大型健康宣教活动6次,接受健康教育咨询25000余人次,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

2009年8月21日,省文技校爆发甲流疫情,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通宵值守在甲流隔离点,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安慰学生、登记信息、测量体温,直至第二天上午将7名确诊患者送上转运车,圆满完成了甲流防控任务。

他注重医德修养,用真诚化解医患矛盾,为科室医生作出表率。张桂芝老人今年已有80高龄了,她从1998年开始就和吴恒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亲自把书有“妙手除疾患、医德暖人心”的牌匾送到卫生服务中心,老人说:“我的孩子都在外地,吴主任就是我的亲人!”多年来,吴恒同志以他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高超医术,使无数患者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最忠实的宣传者。

在担任科主任期间,他对年轻医生手把手传帮带,造就了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科,为中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该中心被郑州市卫生局和郑州市人事局评为社区卫生服务先进集体。 

李喜芹,女,现年43岁,中共党员,汉族,妇产科主治医师。现任新郑市龙王中心卫生院院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已成为她20多年职业生涯的生动写照。她连年荣获新郑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新郑市名医,新郑市十佳医务标兵等荣誉。她就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温暖着患者的心。

无论何时,“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她行医办事的唯一准则。无论周六、周日、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她都坚守在医院查房、巡诊。即使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她依然坚守岗位,守卫病人的健康。2008年的除夕,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家时突然接到一位急诊病人,患者下腹疼痛难忍,大汗淋漓,血压80/20mmHg,处于休克状态, 家属反映病人已停经40多天,情况十分危急,职业敏感使她立刻诊断为宫外孕破裂,并迅速为病人加压输液,立即实施手术,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这时的她已筋疲力尽,但仍坚持在病人病情稳定后才离开病房,在回家的途中却昏倒在路旁。而像这样的情景对于她来说经常发生。

“大医精诚”是她的座右铭,精益求精,勇攀事业高峰是她一生的职业追求。一直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她顾不得照顾生病的孩子和病床上年迈的父母,经常几日几夜吃住在医院。为大爱牺牲小爱,这对她来讲却是多么平常的事!面对工作,满怀热情,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有条不紊。面对荣誉,不骄不躁,谦让虚心。她无愧于白衣战士的称号,是医护人员心中永远的榜样!

钟进营,男,42岁,登封市人民医院普外、心胸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2002年被登封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3至2008年被登封市人民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至2008年被登封市卫生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至2008年被评为优秀科主任。

他带领科室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研制出“自体血液回收器”,此项技术获国家级专利并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他针对胰腺外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多、费用昂贵的情况,采用“双套管重叠灌洗负压引流”技术,大大减少了此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节约了费用,该项目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一名外科医务工作者,他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以明明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为信条。无论节假日、下夜班或者是深夜总是随叫随到,手术进行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从事工作以来,他挽救很多危重病人的生命,收到锦旗不下数十面,拒收患者红包二百余次,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作为一名外科医师,他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胆识、魄力及开拓精神。有一次,在抢救一位年龄102岁的患者时,由于该患者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如不尽快手术,可能很快出现感染休克而死亡,但如果手术,风险性极大,如此高龄的病人在该院外科手术史上尚属罕见,病人术中术后可能会出现多种意想不到的危险,他凭多年的从医经验,果断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病情稳定,病愈出院,家属非常感激,出院后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医术高超解痛苦、百岁老人更安康”。

王文周,男,51岁,汉族,主治医师,现任巩义市桃园卫生院副院长。

王文周出生于涉村镇(原桃园镇)涌泉村一个贫困的家庭。生在山区的他深知山区百姓看病的不易,从小立志要当一名为民分忧的医生,1978年跟随村医及镇卫生院的医生开始学医,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于1983年,顺利考取了乡村医生证,在涌泉村真真正正地当上了为民解忧的村医,这一干就是14年。2006年王文周通过自学考取了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完成了从赤脚医生到执业医师的转变,同时被聘任到桃园卫生院,成为一名坐诊医生。在从医的三十年中,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垫付医药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冒着严寒,冒着大雪封山的危险步行到患者家中为他们诊治。他公布了手机号码,只要群众有需要,他24小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在王文周行医的30年中,用医院同事的说法:他天天都在上班,夜夜都在值急诊,出诊无论多远从未收过病人一分钱出诊费,而且是有求必应,有叫必到,只要病人需要,无论路途远近、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去为病人服务。

一天,大雪纷飞,位于五指岭上桑树沟村一个12岁小孩不慎把腿摔伤,因当时大雪已经封山,且天已近黑,如果把小孩背下山救治,路上万一再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家人心急如焚,只好让人通知了王文周。王文周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即背起药箱,上山了。当时天已经黑了,大雪也把上山的路掩盖了,王文周只有凭着经验摸索着山上的树和岩石缓慢地前行,在刺骨的寒风中,他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当他跌跌撞撞地赶到病人家中时,已是凌晨一点,身上的衣服也湿透了,他顾不得休息,赶紧为病人医治。当把小孩的伤势处置妥当时,已经是凌晨5点,考虑到天亮会有人找他看病,他又立即踏上了下山的路。像这样的事在王文周看来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用王文周的话说,“病人看得起我,我也要对得起他们呀”。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