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票儿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火盆边的温馨

陈大伟

我的家乡在豫西南,因为正处在秦岭、淮河一线的气象分界线上,所以这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清明柳绿菜花黄、小满过后动镰忙、秋分到了加件衣、大雪堆在冰凌上。

每到小雪过后,父亲就忙着准备过冬取暖用的烤火盆了。记得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家里吃饭的人口多,日子也比较拮据,还买不起铁铸的火盆,父亲就用黄胶泥掺些麦草、碎头发,拌和后糊抹在一个倒扣的脸盆上,待泥阴干后,翻过来一修整,一个墩厚实在的泥火盆就做成了。等到冬至过后数九寒天里,这泥火盆就派上用场了。拾来的杂木头、碎木块、刨花、锯末、稻谷壳都可以在那火盆里燃烧成灰烬,给冰冷的房间内增加些温度。我们弟兄们放学回来坐在火盆边写作业,就不用吹手哈气了,烤热双手捂住冻红的耳朵,也能带来短暂的快意。

外婆坐在冒烟的火盆边,虽然两眼熏得通红,泪水不住地流,还没有停下给我们缝补衣服的双手。老太太擦擦眼泪嘴里还说着:“烟暖房,屁暖床,屋里热,外边凉。”任劳任怨继续着针线。

以后,有一年冬季,父亲买回来一个生铁铸成的烤火盆,那样子就漂亮多了。三条粗腿鼎立着大铁盆,宽宽的盆边上还铸有花纹,放在堂屋内很有气派。不过,我还是喜欢那泥火盆,因为,从外边玩耍回来,那冰凉的双脚放在泥火盆上是不怕烫的。而这铁盆就不行了,火旺时,那盆边也滚烫烧脚,不小心还会起潦泡。父亲从柴火市叫来挑着一担木炭卖的老汉,好像是两万元就成交了(旧币两万元就是新币两元)。这一下就把我们家的烤火取暖的档次提高了,房间内也热了,再没有那烟熏火燎的困扰。这木炭火旺、热量大、还耐烧。父亲在忙碌过后,约上一两个好友,坐在通红燃烧的炭火盆边,温上一铜壶老酒,备上两盘小菜,举杯换盏,推心置腹说上半天,其乐融融。直到月上枝头、寒气下降之时,才送走醉眼迷蒙、步履趔趄的酒仙们。

白天,外婆坐在炭火盆边给那些小姨、姨姥们剪鞋样、绣花边,针来线去再也不用擦眼泪了。

放学回来,炭火盆边也就成了我最好玩的去处,烧烤红薯、爆玉米花、烤馍片……在爆玉米花和木炭燃烧的劈啪声响中,留下了我儿时永久的、温馨的记忆。

记得有一次,我与二哥在炭火边写作业,我说;“这炭火就是比碎木柴好烧啊!”二哥说;“这木炭就是咱马谷田山中的青冈栗木烧成的,那里满山坡都是这种树,烧木炭的在秋天砍伐成堆,然后,又在窑内燃烧、焖制,烧炭的老汉把烟尘浓雾都留在了自己身边,把烧成一节节铿锵作响的木炭卖给了城里人,换些钱、米糊口。”

二哥又说;“书本上有一首古诗我给你念念;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以后,再有卖炭的来家时,我就急着看看那卖炭的老汉了,也对他们油然产生一种怜悯和敬意。这炭火盆边的温暖,就是这些灰头土脸的卖炭老汉们的功劳啊!

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生活条件改善。城里早些年就不用木柴、木炭取暖了,暖风机、电暖气方便、干净、好用。卖炭老汉的木炭仅仅在人们吃火锅时派上些用场,但是,我永远也没有忘记给我带来温馨暖和的烤火盆还有那卖炭的老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