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个“谋女郎”一哭惊人
姜伟:创新是我的底线
比尔盖茨想娶的女性
柴静: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孩奴”:流行背后的危机
你不知道的剑桥
“孩奴”缘何成热词
简单是一种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你不知道的剑桥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上,拥有800年校史的剑桥名列全球第二,在2009年诺贝尔奖名单上,剑桥一位学者又为这所大学增添了一个名额。

毕业典礼和酒

剑桥大学的许多传说都与学习无关,三一学院的正门口上方有亨利八世的塑像,他左手拿着一只金色圆球,右手本来是执着权杖,但被调皮的学生换成了一条桌子腿。对于有夜间攀爬癖好的学生们来说,换掉国王手中的权杖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夜间攀爬者》一书在剑桥随处可见,这本书详细指导了剑桥每一座标志性建筑该怎么爬上去,记录了多年来在夜间攀爬中留下传奇的学生。1978年6月13日凌晨4点30分,两名学生爬上了剑桥大学图书馆的钟楼——剑桥目前的最高点。1958年的某一天,学校的评议堂,楼顶上摆着一辆奥斯丁牌小货车,校行政人员和救火队员商量着怎么把这辆车挪下来——肯定是工程系的学生,将这辆车拆成零件,爬上屋顶又组装起来,50年后剑桥还有人专门纪念了这次绝妙的攀爬。

更负盛名的一项运动是划船,徐志摩的诗:“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还有充满仪式感的晚餐。还有“MayBall”,每年5月的毕业舞会——男生穿燕尾服,女生穿礼服,彻夜狂欢,坚持到凌晨6点的人直接坐火车到伦敦,从伦敦坐火车穿越海底隧道抵达巴黎,在巴黎吃一顿醒酒的早餐——这顿巴黎早餐因太过奢侈而广遭批评,现在已经少见。但舞会的票价还是很贵,要100多英镑,所以,能免费进入舞会现场又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每年6月底,剑桥接连3天举行的盛大毕业典礼,堪称整个城市的节日。典礼当天,毕业生统一先在学院礼拜堂集合,按照预先排好的队形,在主持老师带领下,向评议堂出发。当这一群群学生穿过剑桥的街道时,行人纷纷让开道路,忙碌的工作者也会停下手上的活计,大家目送着他们经过。

每年发放考试成绩也是在评议堂,各系学生都会在公告栏里看见自己的成绩,唯独数学系,成绩单是从二楼扔下来的,为什么他们这么特殊?不知道,也许因为他们有牛顿。

毕业典礼是庄重、肃穆的,手执权杖、头戴方巾的院士依次从右首的一扇门进入大殿,簇拥着一位身着红袍、外裹羊毛毡披的老者,那就是主持毕业典礼的副校长。站在校长左方的礼仪官手持名册,念学生的名字。整个典礼用拉丁文进行,许多学生除了自己的名字外,一个字也听不懂。学生们4个一组,被念到名字时与主持老师缓步上前,主持老师摘下帽子,向校长深施一礼,把帽子扣在胸前,朗声念出一段拉丁文,大意为:尊敬的校长及大学,这几位学生的才能和品德都值得授予学士(或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此我可以向您和整个大学发誓。然后这4个学生一一跪在校长面前,双手合十,接受校长用拉丁文祝福:我以我所拥有的权力,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授予你学士(或硕士或博士)学位。

毕业典礼的穿着要求非常严格。规定鞋子必须是皮质的,必须黑白。有个女生毕业那天,带错了鞋子,不让进评议堂,结果借了一个男生的鞋才得以参加典礼。就因为这个,她所在的学院还被罚款,他们要送给学校的行政人员12瓶葡萄酒——是的,不要钱,就要酒。这也体现了剑桥的另一个特点——酒文化。

剑桥这座10万人的小城拥有200余个酒吧,剑桥学生曾经手绘“剑桥酒吧地图”,标明各个酒吧的位置,号称要在大学期间喝完所有的酒吧,但并没有记载哪一个学生曾经完成这个壮举。事实上,各个学院的酒吧就是喝酒的好去处,外面的酒吧一杯啤酒2英镑,学院里的啤酒只卖1英镑,让学生喝到便宜的啤酒是一项学生福利。

精英荟萃

在牛津和剑桥的诸多学院里,三一学院的诺贝尔奖得主最多,至今共有31位,这所学院无疑是剑桥声名最显赫的学院。门口右侧的草坪上种着一棵苹果树,那就是“牛顿的苹果树”。牛顿是在家乡的苹果树下被掉下的苹果砸到了脑袋,然后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三一学院门前的这棵苹果树是1954年从牛顿家乡林肯郡移植过来的,几乎不结果。

牛顿当年居住在三一学院大庭院的E单元,每周都有人提出要进入那个房间拍摄,但那里依旧作为院士的宿舍在使用。牛顿的塑像是第一个被搬进学院礼拜堂的,随后有培根、拜伦、丁尼生等人的塑像被送入礼拜堂或图书馆。

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的屋顶上伫立着4座石像,代表的是4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图书馆中有5万多本1820年前出版的图书,这里保存着弥尔顿的手稿,也保存着《小熊维尼》的手稿,该书作者米尔恩是三一学院的学生。“科学家”这个词是1840年由三一学院的院长创造出来的,麦克斯韦尔是这里毕业的,哲学家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也属于三一学院。

爱德华三世塔楼上的钟声每半个小时就敲响一次,好像在提醒你几百年来时间都是以固定的步调流逝,而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如此密集地汇聚着如此多的精英。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