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喜洋洋
迎虎年
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细读“一二三四五”之“一”
二七区快马加鞭谋跨越
一个岗位两人争
全省市县机构改革下月完成
强冷空气频袭
雨雪雾密集来
艺术家挥毫
助残献爱心
郑西高铁部分列车
昨因天气原因停运
我国将进口更多
液化气缓解气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细读“一二三四五”之“一”
以“环保生态工厂、山水园林企业”为建设目标的巩义豫联工业园区。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产业集聚区隆起科学发展新载体

本期统筹 陈 锋 采写 记者 赵文静 点评专家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 谷建全

开栏的话:2009年精彩走过,郑州又在发展与跨越中迈入2010年。对于今年的经济工作,市委经济工作会提出了“抓好一个载体,实施两个规划,建设三个体系,做强四大产业,打好五个战役”的“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日起,本报推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细读‘一二三四五’”系列报道,分析、解读“一二三四五”的发展基础、现实举措和美好蓝图,为深入贯彻执行这一战略决策、为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专家点评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产业尤其是优势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目的,是要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这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建设中,要把握好科学规划、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体制机制升级,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做到集约、集合、集中、集聚。像郑州这样快速崛起又担负重要使命的城市,更应该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努力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实验区、现代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宽阔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创新发展的楼宇企业鳞次栉比……放眼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间,你能感受到强势崛起的支柱产业,个性鲜明的产业特色,开放兼容的经济外向性格。这片荒草丛生的黄土地,已经隆起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新城区,并以敢为人先的气度,挺立在全市跨越发展的潮头。数字显示,2009年,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对该区工业大盘的贡献率,已跃升至81%。

高新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只是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自市产业集聚区工程指挥部的统计表明,全市目前共有各类重点产业集聚区39个,其中与高新区一同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有14个。2009年年底,全市重点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4.5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01.88万平方米,入住企业近万家。

2006年1月,在全市跨越式发展动员大会上,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工程与其他工程一同被列为全市跨越式发展八大重点工程。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自此拉开大幕。随后,我市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为突破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风起云涌,高潮迭起。

2006~2008年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中,我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2008年,全市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达到868.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不足10%提高到28.9%。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7.2%和45.1%,主要经济指标连续跳升30%。

2009年,省会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开启第一个年头。

“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初衷就是要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找到一个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对产业集聚区在全省战危机保增长中的分量做出了科学判断。这一判断,为省会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这一年,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加强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力促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 (下转第二版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