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接第一版②
上接第一版①
用优质服务 保节日供应
送礼也要“附加值”
“我在军营用雷达为人生导航”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第一版②

(上接第一版②)服务业升级步伐加快。物流、会展、文化旅游、中介咨询、动漫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其中,物流业2009年完成增加值176亿元以上,增长17%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65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44.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83亿元,增长22%以上。

当务之急,凝心聚力,一以贯之,迅速形成合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汽车和整机机械装备、物流商贸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支撑产业。

汽车产业方面,以建设百万辆级汽车生产基地为目标,依托郑州日产、宇通客车、海马(郑州)、少林汽车四大整车企业,强力推进海马郑州15万台经济型汽车发动机、日产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宇通2万台客车产能提升及零部件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体系建设,提升郑州电动汽车整车研发和生产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着力提升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软件服务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光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旭飞光电年产55万片第五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晶诚科技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等项目完工达产。

以特色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会展等产业,积极推进物流商贸城建设,力争2010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左右,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提升文化创意、旅游业。打造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一带三区”(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嵩山文化旅游区、黄帝文化旅游区、宋陵文化旅游区),着力打造“少林”、“嵩山”、“黄帝”、“黄河”和“商都”等旅游精品。

现代城镇体系 城乡一体和谐共生

建设现代城镇体系,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心,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开拓郑州发展空间的不二选择。

城乡统筹发展,早已被纳入郑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大力推进中牟、荥阳、上街、新郑等县(市)区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把四县(市)区建成郑州的卫星城。整合70个建制镇,重点建设竹林、薛店、大隗、卢店、崔庙、白沙镇等31个中心镇。每个中心城镇建成区面积在3~5平方公里,聚集3万~5万城镇人口。

具体措施有:建设中心城区与县(市)区联系的快速道路,强化中心城区与中牟、荥阳、上街、新郑等卫星城市的交通联系,构筑中心城区——卫星城“半小时都市圈”。

经过五年的努力,郑州城乡一体化进程成果喜人。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09年年底,城镇化率达到63.3%;郑州至焦作、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机场等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开工建设;65个城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南三环——嵩山路立交、天河北路等一批市政交通工程建成启用,京广路——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中心区铁路跨线桥、火车站西出口站前广场等工程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快速公交通车运营。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完成《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郑州新区各项专项规划等城市规划的同时,6个扩权县(市)提前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全市有83个镇(乡)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全市小城镇总数的90.2%,完成村庄规划525个,占需要编制规划村庄总数的34.74%。

较之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城镇体系将更加注重整合土地资源,谋求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如何建设现代城镇体系?郑州的决策者思路清晰。

郑州市将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对现有村镇进行合理布局,探索试行迁村并点。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安排村镇交通设施、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方式,培育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等中介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改革试点。逐步把卫星城发展成为30万人口以上、城区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城市,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局面。

在积极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方面,将投资118亿元,大力开展以交通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增绿、建停车场,力争城市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自主创新体系 打造创新型郑州

2009年11月,郑州收获颇丰:上旬,郑州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下旬,郑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定验收。

一组数字为这两项荣誉提供了有力佐证:2009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65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5.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和105%,较去年同期增长20%和21.8%;全市专利申请量6613件,授权专利3700件,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2009年,郑州市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导产业结构升级,打出了一套促进科技创新的漂亮组合拳。

鼓励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先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郑州的意见》等相继出台,明确了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和建设创新型郑州的目标任务。《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去年10月开始实施,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提高奖励标准、完善奖励体系。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助推优势产业发展。投入科技经费5500万元,实施了涉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重大装备制造等10个重要技术领域的10大科技专项,为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全年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资金5500万元,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资金1.7亿元。启动实施了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列入计划的300家企业全年开发新产品952余项,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760亿元。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荐认定两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使全市孵化器达到28家,孵化企业总数达1980家;新认定4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13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8家。

新的一年,郑州市科技工作目标更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较2009年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较2009年增长20%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以上。

实现目标的举措已敲定:实施12项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实施创新型人才培育计划和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实施力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三个体系建设,必将为郑州发展平添新的动力,也将明显提升郑州的综合竞争力。未来郑州,值得期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