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家常唠出新变化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王炎军
过年期间,新密乡村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的气息。一批批外出工作的人员回家。大年初一一大早,新密市刘寨镇王沟村王安庆家便热闹起来了,来串门的亲戚足有二十几口,大伙儿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聊着天,话题离不开家乡的变化。常年在家的安庆说:“去年新密全市175所中小学校全部安上了空调、电视机、影碟机,咱农村学校现在和你们城里一样喽……”
看长期没回家的弟弟安民听得意犹未尽,在新密教体局上班的姐夫接过话茬:“以前新密不少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差距很大,为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让群众满意,去年市里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38亿元,寄宿制学校建设达标宿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床位;完全小学和初中建设餐厅,保证师生能够在餐厅里就餐;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图书室……”。
“俺听村长说,这在全省都是第一次啊。”安庆“嘿嘿”笑着打断话。“对对”,姐夫继续说,“今年,市里又把每个乡镇建一所公立幼儿园列入了政府十件实事,以前农村条件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投亲靠友到别的县去上,现在都回来了,光今年春节转学回来的就有1000多名……”
听着听着,安民的双眼有些湿润,常年在外,老家的事了解的很少,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幼时冬天上学时冻得红肿的双手。他暗暗拿定主意,一定到母校——村小学拍几张照片,回去后在互联网上“晒晒”老家孩子们的新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