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东风劲吹 激活一池春水
纪念三八节 巾帼受表彰
始祖山绿化 公开招投标
普法进社区 干警忙宣传
围绕新思路 确立新目标 推进新任务
lf10021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围绕新思路 确立新目标 推进新任务
新郑市围绕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推出新举措

2月27日,新郑市召开了2010年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会上一并下发了市委1号文件《中共新郑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的若干意见》。《意见》共分20项内容,其中包括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的目的和意义、思路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以及政策措施和保障。

中心城区及特色经济板块定位

中心城区:以“融入大郑州、承接大郑州”的理念,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群众安居先行、公共服务先行”,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黄帝故里旧城区、城东、城西、城南等片区发展,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特色经济板块:“临空板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高端物流服务业,三年到五年内再造一个新港区,努力成为中原城市群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全省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板块;“临郑板块”——着力招引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入住,三年内达到年纺纱锭60万锭、年工业产值和交易额60亿元的目标,努力成为“服务省会、承接转移、融合发展”的科技教育、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基地;“临煤板块”——积极发展以煤—电—建材和煤—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三年内达到年产1000万吨优质煤、1000万吨精煤的目标,全力打造河南省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基本思路和目标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要求,强化中心城区地位、建设现代新城,发展新型工业、打造特色板块,发挥文化优势、繁荣商贸物流,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交通建设、城乡建设、板块建设、民生建设、党的建设,倾力改善创业环境、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新郑建设成为拥有区域产业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文明和谐环境、宜于创业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总体目标: 2010年,完成中心城区建设和临空、临郑、临煤三大特色经济板块的战略布局;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基本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完成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发展任务。

——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17亿元;完成主要工业增加值380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商贸物流迅速发展。

——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规划面积达到30.2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以行政、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综合服务、现代物流业为主,统领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中心城区发展与郑州大都市组团、航空港区、郑许产业带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区有机融合,基本形成辐射带动副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的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形态。

——特色板块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临空、临郑、临煤经济板块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板块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5%;创办省级、郑州市级产业集聚区3至4家。

——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区经济、板块经济与镇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培育2至3个财政收入3亿元乡镇,5至7个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进入全省100强乡镇达到10个,郑州市20强乡镇达到4个。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

——社会和谐发展程度显著提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生活居住社区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发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十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优化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城乡一体融合的空间格局。按照郑州大都市现代新型城区的标准,对中心城区新区和黄帝故里二期(旧城改造)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策划和论证,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和文化内涵。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强化板块概念,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重点推进城乡空间战略研究,深化“一个中心、三大板块”规划编制。

2.充分发挥新区的辐射作用,加大设施投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共建的发展架构。树立“融入郑州、承接郑州,融入机场、对接机场”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道路先行、设施先行、服务先行”,切实搞好京珠高速、石武高铁、新老107国道连接线、郑许轻轨、郑东新区至航空港区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协调和服务,着力抓好郑新快速通道、解放北路北延至郑州、中华北路北延至豫04等工程,注重抓好乡乡连接、跨乡村连接工程,构筑“八纵十横、节点相连、覆盖城乡、高效整合”的城乡路网体系。

3.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产业一体发展的特色板块。按照“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动工、在建项目抓进度、投产项目抓管理、强势企业抓扩张”的要求,突出抓好河南中烟公司新郑卷烟厂、河南鸽瑞复合材料公司、河南正龙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庆安化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华驰薄板科技有限公司、赵家寨煤矿、王行庄煤矿等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烟草、食品、纺织、医药、建材等主导产业。

4.充分发挥文化的品牌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形成内外一体联动的开放局面。继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等活动,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逐步加快拜祖大典市场化运作步伐。重点加快黄帝故里二期扩建工程、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郑韩故城城市景观带等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黄帝文化寻根游、郑韩文化探古游、枣乡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影视剧、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创作,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的知名度、美誉度。

5.充分发挥市场的吸纳作用,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城乡一体互动的商贸流通体系。依托处于郑州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积极承接郑州市商贸物流业向外扩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建材市场、钢材市场、石材市场、服装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形成集约效应、集群效应,着力打造服务郑州、辐射中原、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依托国际航空港优势,发挥林德国际物流、中铁物流等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航空物流中心。

6.充分发挥土地的杠杆作用,强化经营运作,加快形成资源一体优化的开发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出让、转让、租地、入股、权属置换、垦荒置换、迁村并点、移居城镇或中心村”等方式,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增加乡镇可用财力。按照“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要求,选择3至5个中心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宅基地换房、农民变市民,以地入股、农民变股东,以地生财、农民变业主”等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7.充分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改善人居条件,加快形成服务一体均等的居住环境。结合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煤矿塌陷区搬迁和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薛店镇岗周、郭店镇小杨庄、辛店镇史垌村等移民安置点建设,做到迁出地群众与迁入地群众利益同样维护,确保移民群众生活条件比原来更好、收入水平比原来更高。

8.充分发挥强镇的支撑作用,促进以城带乡,加快形成乡村一体繁荣的发展格局。支持和引导龙湖、薛店、辛店等重点镇、中心镇,按照现代化新型小城市的定位,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策划机构高标准做好规划,统筹建设产业功能区、生活居住区、商贸服务区,着力打造“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具有较强集聚和带动能力”的城市副中心。

9.充分发挥统筹的联动作用,办好为民实事,加快形成民生一体共享的和谐新郑。围绕学有所教,加固、改造和新建中小学校舍,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全面免除职业高中新郑籍学生学杂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成有其岗,深入实施“十万农民创业致富计划”工程,重点做好新生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离土农民的就业和培训工作。围绕病有所医,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围绕老有所养,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大敬老院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大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扶贫救助力度。围绕居有所安,继续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力度。

10.充分发挥干群的主体作用,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形成事业一体共创的创业格局。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加快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和事业单位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改革,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六项政策措施和保障

1.着力构筑权责明确的组织领导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分包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内容和具体责任人,建立健全工作例会、项目动态管理等制度,完善“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家工业企业,协调百项重点工程,新招百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或项目”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着力构筑规范管理的工作推进体系。建立项目集中会审制度,做到“六个不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签、不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签、投资强度不达标的不签、有圈地嫌疑的不签、一年内不能开工建设的不签、环保不达标的不签”,努力实现要素配置集约化、投资建设集中化、产业发展集聚化、板块发展集群化。

3.着力构筑上下联动的扶持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单位结对帮扶、企业(高等院校)参与共建新农村、新家园”活动,实施“2+1”连心连体联情联动工程,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干部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形成城乡互为资源、互为服务、互补互促的联动发展模式。健全“并联审批、一审一核、告知承诺”三项制度,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项目告知等制度。

4.着力构筑放权让利的公共政策体系。按照“适度授权、权责统一、便民利民”的原则,通过委托、授权和职能部门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逐步赋予乡镇在城镇建设、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限。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市财政设立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和标准化厂房开发和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经济带动力大、行业配套性强、税收贡献率高的行业和企业发展。

5.着力构筑多轮驱动的投融资体系。创新银企合作方式,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争取更多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提高融资担保能力。

6.着力构筑切实可行的督察考核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设置考核目标,建立百分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科学发展观和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产业关联度和协调带动力、环境建设等方面情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