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大扶持力度
企业产销两旺
多措并举备春耕惠农政策促增收
实现路路养
村道皆坦途
市纪委三届
五次全会召开
新郑敲定“十个十”项目助发展
省领导新郑调研
中储粮项目建设
总结学习实践成果
扎实做好后续工作
紧急部署安全生产
全力构建平安新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实现路路养
村道皆坦途
“我一路上滑倒了三次”“农村公路的面貌大为改观”

实现路路养

村道皆坦途

本报讯(记者 冯恺杰 高凯)在新郑市近1500公里的农村公路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中有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卸任的老支书和老村长,还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普通村民,这支队伍的名称叫做农村公路养护员。

俗话说:“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2009年新郑市新、改建农村公路800多公里,如何养护好农村公路,建立起确保农村公路良好运行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毕竟“修路是创造财富,管理养护是保护财富”。2009年5月新郑市在全市农村公开招聘了500名公路养护人员充实到各个乡镇,负责农村公路的清扫保洁、路面整修工作,保障农村公路的安全与通畅。为了充分调动公路养护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好他们应有的作用,新郑市将500名公路养护员的工资经费纳入了市财政预算,并给每一位公路养护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如今这支队伍开展工作已经有10个月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怎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呢?带着这种种的疑问,记者走近了他们。

“他的觉悟可高了”

在和庄镇采访时记者碰到了这样一位老人,老人的名字叫刘太昌,当时他正在路上平整路肩,记者看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公路养护员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招聘身体有残疾的人。经过了解记者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前几天在路上干活时被一辆车轧到了脚,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几天,可他执意要上路。“他的觉悟可高了”,公路站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讲:“他四年前就加入了我们镇里组织的护路队,当时一个月工资才100多元钱,可是就这100多元钱他都不愿意要,后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一个人就捐了1500元钱。”

听到这里,记者不禁对这位老人产生了兴趣,据老人讲,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即使不给工资他也愿意干,“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干点活是应该的,不能讲价钱,我总觉得,为群众做的事太少”。四年里,他一个人靠着人力三轮车拉土,硬是把自己所包的长达3公里的路段的路肩从原来的50厘米宽垫到了现在的60厘米宽。“我估计得有1000多车。”老人自豪地说。

“我一路上滑倒了三次”

回想起2009年冬季那场50年一遇的大雪,和庄镇南区公路养护队队长刘铁山至今仍觉得历历在目:“当时我接到镇里清理路面积雪的通知后,就骑着电动车往路上赶,因为我是队长,应该为队员们做个表率,不然这么大的雪,路又这么滑,我不去,没人愿意去,从我们家到我所包的路段,我滑倒了三次。”

“农村公路的面貌大为改观”

在公路管理所马志远科长的办公室,他谈到农村公路养护队这10个月来的成绩显得很高兴:“全市农村公路的面貌大为改观,以前的农村公路污水横流,路肩上垃圾、粪堆乱堆,特别是经过村子的路段,简直就成了沿路居民的场院,打场的、晒粮的、乱堆建筑材料的比比皆是,现在的农村公路基本上做到了路面清洁无垃圾,路肩顺畅,边坡通畅,好路率从以前的50%提高到了现在的75%。”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