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安纪云用黄河泥黄河水
黄河岸边创作《黄河飞瀑》
近邻胜过远亲
这里洋溢着青春的风采
领导体验基层之苦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追逐梦想
积极拓展再就业渠道
农村科普大学成立
远程教育助农增收
用艺术服务社区居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心灵园丁”圆作家梦
手不释卷成“书迷”辛勤笔耕二十载书稿成堆硕果丰

“心灵园丁”圆作家梦

本报记者 陈亚洲 通讯员 李彦平

“赵亚山同志:经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研究,通过你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的申请,特向你表示祝贺……”

3月14日,被人们誉为“心灵园丁”的郑州市齐礼阎劳教所56岁的民警赵亚山,手捧河南省作家协会的通知,思绪万千,20个寒暑,“爬格子”的艰辛,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手不释卷成“书迷”

赵亚山上学读书时,就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1990年年初,赵亚山调到齐礼阎劳教所教育科,不久,借调到《郑州法制报》社。次年又返回劳教所,他除编印所内的《新苑报》外,专职从事宣传报道工作。

尽管工作岗位多次变动,可赵亚山深深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他总是手不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每天要浏览全国十几份各类报纸,看到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就分门别类搜集起来,如今已有整整8麻袋。

为了实现当作家的夙愿,他节衣缩食,把能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买书上,至今没买手机,仍骑着旧单车,甘愿过现代人的“另类”生活。为读书,他惜时如金,极少外出,与娱乐活动绝缘,不是“闷”在家中书房里,就是独自在办公室,生活规律就是这“两点成一线”。

辛勤笔耕二十载

写作是个苦差事。可赵亚山20年如一日,甘当“苦行僧”。

上世纪90年代,赵亚山还不会用电脑打字,每篇文章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长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的右手中指左侧磨出了硬茧。2005年8月26日、27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播发了该所女民警张华羽挽救劳教人员尤令军的帮教故事《回家的路有多远》。赵亚山迅速跟进,连夜写出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回家的路并不遥远》,被全国10多家报刊采用。

赵亚山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利用劳教所这个特殊平台、劳教人员这个特殊群体,躬身笔耕,为劳教所的精神文明建设付出了很多很多。即使在母亲弥留之际,他也没能见上一面,至今仍觉得很内疚。

书稿成堆硕果丰

赵亚山用手中的笔,写出的一篇篇佳作不断见诸报端。如《追捕能手》、《啼血子规唤春风》、《捐衣兜里的字条》、《一个匿名的特殊邮包》、《女警王欣丽当上了代理妈妈》等报道发表后,在大墙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0年来,赵亚山除了陆续在媒体上发表956篇新闻报道外,在工作之余,还写散文、随笔。他的3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百余篇随笔发表在25家国家级报刊上,8篇散文分别被收入《我与〈辞海〉》、《母亲的歌》等8本书中。他先后33次荣获市级以上报刊征文奖……

一位用浓墨重彩书写出大墙春秋和自己的奋斗人生,勤奋笔耕大半辈子的普通警察,终于圆了作家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