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能人”创业带动经济腾飞
植树造林装扮绿色家园
部署消防整治隐患排查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全民创业让农民得实惠
经济人物
拜祖大典促文化繁荣,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剪纸表心愿
乡村新变化
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拜祖大典促文化繁荣,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拜祖大典促民风转变,打造黄帝故里城市品牌

(上接第一版)

拜祖大典促文化繁荣,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更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的确,俯首新郑,处处留下了悠久历史的记忆,处处闪烁着灿烂文化的光芒。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地;这里,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这里,拥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7处。于是,新郑具备了独特的“露天博物馆”荣耀;于是,新郑掀起了一场 “文化生产力”的新浪潮。

弘扬黄帝文化,繁荣旅游经济,打造“文化新郑”是新郑市始终坚持的方略之一,近年来,新郑市全力以赴办好拜祖大典,加大力度开发黄帝文化,同心协力打造黄帝品牌,带动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如今,“寻根到中原、拜祖到新郑”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黄帝故里·河南新郑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心灵的故乡、寻根的圣地、民族精神的家园。2005年到2009年,新郑市年接待游客由30万人次攀升到352万人次,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由6000万元攀升到6.8亿元;10多所高等院校的入住,使新郑常年在校大学生达15万人。

一招激活,全盘皆活,拜祖大典让新郑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经济迎来了“春”的景象、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几年来,伴随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茨山岩画研究基地的设立,黄帝文化品牌呈现出巨大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散发着金光闪闪的光芒,成为代表新郑、郑州乃至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化建设、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全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等荣誉称号。

拜祖大典促民风转变,打造黄帝故里城市品牌

在新郑,“欢迎您回家拜祖”、“常回家看看”等一句句温暖的问候,更是表露出故里人民发自内心的召唤,让海内外华人华侨感受到民族圣地、心灵故乡、精神家园的浓浓亲情。近年来,新郑市以拜祖大典为契机,大力弘扬“大容、开创、力持、实在、和谐”的黄帝精神,打造“亲情之城、文明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通过大典的举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通过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炎黄文化读书节、“周末大家乐”等活动的开展,“和谐诚信、进取创新、开放包容”的时代民风在新郑蔚然成风。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全面推行了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全面普及了高中段教育,村村通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5000个政府公益性岗位带动城乡近10万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多年位居全省县级城市首位。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称号,受到中组部、中央政法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嘉奖。

今天,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届时,包括世界五大洲的华人代表、港澳台知名人士、优秀科学家、优秀建设者、“三八”红旗手、感动中原人物等各界优秀代表将云集黄帝故里,共同礼拜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华人必将再一次唱响“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同一首歌”。新郑也将顺势而为,在打好“黄帝牌”中激活文化资源宝藏、开辟创新发展途径、架起对外开放金桥,实现跨越新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