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立大学如何保持独立
银行收取26元点钞费是自恋和自灭行为
如果公款出国游只是被警告
“问题疫苗”拷问政府公信力
四川巴中市白庙乡公开“三公消费”调查
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公立大学如何保持独立

目前大学的财政经费来源有三个:一是经常性费用,这包括根据学生人数的拨款和学生学费与住宿费;二是各类项目经费,如985、211工程及科研项目;三是社会捐赠。其中,大学财务自由度较高的常费,数额并不大,而捐赠目前规模尚小。

尽管大学也存在投资不慎、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但我认为,相关部门在财政经费操作的细节上,损害了大学自主权。在《纲要》中,对大学财政的自主权考虑尚不够,确实还需要“松绑”。

《纲要》在表示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提出要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大学不同于政府部门,如果按管政府部门的办法去管大学,监督预算执行,可能导致大学迅速花钱。“一年下达预算,一年执行完,执行完一年去检查”。大学忙着申请、执行项目,忙着评审、验收和评估,难以把注意力转向教育教学和学术创新。

《纲要》在第31章提到了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但教育部原有的211、985工程等项目,并没有减少。过去,政府通过上述项目、工程,介入大学实际运行的诸多细节,把宏观管理变成了微观管理,高校容易“行政化”“官僚化”。

对此,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现有财政拨款使用的细节,甄别哪些细节是需要改变的,哪些对大学是需要灵活处理的。二、增加生均经常性费用拨款,削减重大项目或工程等财政经费的比重。同时,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与一般教学型大学实行不同的拨款办法。三是对生均教育拨款的基本额度,及增长的计算方法,应予以法治化,让大学对未来发展有预见性。四、拨款分散化。在过渡时期,大学经费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拨款。但是,要从单独依赖某一部门,转向多个政府部门及民间机构。比如博士生,可以由自然、社会科学类基金培养。工业类博士的培养,应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

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如果教育财政投入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就足够了,应该避免“泛政治化”。这是因为,财政投资要经过诸多环节:税收要消耗成本;财政部、教育部还有管理成本;监督检查的成本;投资失误的成本等。

这笔钱如果经过财政经费再投入教育中,耗损非常厉害,效率是极低的。鉴于此,我认为:教育财政投入“到了4%就不要再加了”。如果单纯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可能强化了政府权力,导致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损害其独立性。

各级政府应该想办法开放民办教育,让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如果老百姓的钱直接投入教育,可以避免上述高成本的存在”。而促使居民直接投资教育,包括适度减税、捐资助学等。同时,还要在公共财政和民间投资之间寻求平衡。 卢晓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