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蒜农当老板 蒜商来打工
用执法档案规范干警行为
“编外法官”发挥大作用
咱村的卫生所够气派
村情小报成沟通桥梁
登封治愈“冻害”麦苗4.8万亩
为司机生命再加一道“安全墙”
高山产品富农家
劳保新政策 农民定心丸
拜祖大典吸引客商眼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高山产品富农家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王铁栓

春暖花开,新密尖山万亩野生杏花如云似霞,迎来大批游客。一箱箱产自尖山的高山农副产品随之热销。这些农家的土特产,已经成为新密的名片,丰富着当地旅游市场,更充实着山区农民的腰包。

尖山位于新密西部山区,海拔近千米,以往交通不便,曾是省级贫困乡,以出产金银花闻名全国。

年近五旬的薛海江是尖山五虎沟村支部书记,昨日下午,在尖山上的一处高山玉米糁加工基地,记者见到了这位新密第一个把山区农副产品推向山下市场的人。

“经营高山农副产品,起因是一件小事。”薛支书说,1993年他在村里当支书,经常到郑州走访亲友,总是把家中的金银花、玉米糁、绿豆、柴鸡蛋等装进布袋,当做礼物送给城里的朋友。“这些产品纯天然、无公害,城里人很喜欢,但包装太土,而且携带不便。”为此,他萌生了把村里的农副产品筛选、包装,在城里销售的念头。

2000年起,他开始带领村民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当时的新密,还没有人从事类似行业,为让大家知道他们村的产品,薛支书绞尽脑汁。“当时只要县里开大会,我就开着刷满广告语的面包车,带上大喇叭,拉上两块宣传板面,在会场外宣传村里的产品。”后来资金略有宽裕,他就利用媒体宣传,几年后,销路终于打开。薛支书告诉记者,现在,每年仅他在新密市区的一个门市,就能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近两万箱。

“原来玉米糁七八毛钱一斤,现在经过精细筛选,再配上包装,每斤就能卖两三块钱。”薛海江告诉记者,依靠尖山独有的自然优势,他们成立了高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产品包括金银花、石磨玉米糁、高山蜂蜜等,正在申报“尖山”商标,目前有1500多农户为合作社提供农副产品,每户每年增收一万多元。

如今,在新密城区,随处可见产自尖山的天然绿色食品、高山特产专营店。薛支书说:“现在产自尖山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由于销路好,个别商户从别处收购农副产品,冒充尖山的名义销售。”为此,他正在着手申报注册商标和原产地保护,以确保产自尖山的农副产品质量。

“我在尖山土生土长,总希望能为这里的群众做点什么,让他们走向富裕,同时也想让尖山这片热土成为更多游人向往的地方……”采访结束,薛支书如是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