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14
13
tpzz3100415
tpzz110039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禅乐大典:传统与前卫的高层会晤

对于意境的崇尚是中国美学的传统,作为传统文艺最要分支的音乐,也非常注重对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心情境的完美契合。“意”与“境”相和,是中国艺术独有的性格魅力。《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正是抓住了这一重要的美学特质,从大的总体策划到小的音乐表现,处处都有美学根基可寻,每个章乐后面都有深奥的哲思支撑!因为任何艺术都追求“深度”,音乐也不例外。当技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要有“进乎于技”的“大道”,说白了,艺术比到最后,比的不是别的,比的就是思想!《禅乐大典》带着世界性的大思考走进嵩山少林,像一轮明月闪烁在山坳之间,闪烁在世界艺术的殿堂里。

每晚嵩山的“待仙沟”里,观众座无虚席,目盯着萧寺掩映中深山坐禅的老僧、习武修行的少林小僧、小桥流水平常百姓生活……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让观众“听乐而震,观美而眩”!

《禅乐大典》把“境”作为“意”的基础,情景交融之中诗意重生,禅意四射……禅乐回荡的天然剧场,不仅仅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单纯抚摸和再现,抚摸和再现的背后,还有更深层呼唤:涂抹在传统之上的前卫哲思唤醒了“天籁之大音”!

夜色之下,月亮升起,涌出一个又一个跳动的“音符”,浑身闪光的少林和尚化成一个个五线谱中的“音符”火速闪跳,犹如《魔鬼的颤音》,视觉效果让人耳目一震。

《水乐》一章把大典推向艺术的巅峰。用水奏乐,可以说带来的艺术震撼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畴,直抵哲学高境,为观众鲜活地阐释了什么叫“造乎自然”的艺术高标!如果创作人员没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我们就无法从中领悟什么叫“道法自然”!正因为主创人员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师,才让我们享受了一场世界顶尖级的艺术大餐!音乐家谭盾先生用“形而下”的手段把“上善若水”的形而上思考推向了至美!天籁之音让古朴的意境悠远而至,太上老君与佛祖二位圣人仿佛同时出现……

古琴《流水》继《水乐》之后,再次拾起“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的主题。可是细听,演奏者技法不太高,高音有点躁,低音不太清。唯一解释就是:主创人员肯定又有大思想注入其中!古人云:“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弱化琴技,是为了打破音乐境域,激活禅的话语:外躁,心中必有烦恼——琴之噪音直指“烦恼即菩提”的禅宗思想。

《禅定》一章帷幕一拉,天然剧场里一片漆黑,而在黑暗之中坐禅的老僧身上却光芒万丈。禅慧在黑暗里托起光明的禅定中,突然走来歌唱的牧羊女和成群的小羊,给这片佛国净土带来人间的美丽!苏轼说:“静故了群动,空故了纳万境。”僧人禅定,谈空说无,六根清净,仿佛离喧嚣的尘世十分遥远。其实两者之间的遥远又有一种虽远犹近的联系,寺庙里的晨钟暮鼓敲出一个静字,这静,对应尘世的万般躁动。入境与空门具有同构关系,是大和的,而不是对立的。常言说,“有一人之和,则有一人之乐,有一时之和,则有一时之乐……人心之和,遍天地之和。”每一个生命都自有其“和”,亦自有其“乐”,所有生命汇成天之大和,不但催生了“亲民”的禅宗,也奏出天地之大乐!

可以说这是一次宇宙生命的交响,整个大典用“禅与众生不二”的大“和”思想,书写了嵩山深处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唯美画卷,意境的蕴深隽永,回味无穷,不仅彰显着传统音乐的动人魅力,同时也让禅宗文化散发出新的气质!在动和静的修行中,在刚柔相济的幽境中,携带着诗意、携带着对美学和生活的双重解读,携带着涂抹在传统上的前卫哲思,演绎了一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大美,让人们品尝到了中国古典文艺里的“神韵”之厚味!

如果少林功夫是少林文化的“刚性”,禅乐的重新绽放,便是少林文化的“柔性”,生长于嵩山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两个果子刚柔相济,摘下来放在舞台上,使人们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二元互补的特质,同时也让灵魂在禅乐中回归到天人合一的自然里。

从此,嵩山少林从单调的庙宇概念中解脱出来,走向飘逸……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