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前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前行
河南某预备役高炮师依靠军民融合谋求科学发展纪实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师第一政委王文超(左二),市长、师预任副师长赵建才(左一)到师现场解决问题。
师长陈志伟(右)、政委刘林(左)指挥防空演习。
参加全军组织的“跨越—2009·鹿寨”实兵演习。
官兵在刻苦训练
火线入党

刘世清 翟 耀 潘杰昌

十年前,一支年轻的“Y”部队悄然诞生在黄河岸边。

十年间,黄河郑州铁(公)路大桥、小浪底水利枢纽、新郑国际机场、郑州铁路编组站等防空要地,他们如一把倚天长剑直指苍穹。

十年磨一剑,锋芒誉中原。河南某预备役高炮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依靠军地融合,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部队全面建设实现整体跃升。特别是近五年来,师新一届党委班子带领部队从低谷中崛起,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新路。师政委刘林曾两次代表师党委在军区党委书记座谈会和省军区党委全会上介绍科学发展的经验,师党委被河南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党委”,师司、政机关被军区表彰为“先进司令部”和“先进政治部”。2010年初,被全军确定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典型之一。

“没有发展的欲望,

就没有发展的思想,

更没有部队建设的发展思路”

——党的创新理论是实现发展的最佳支撑

在这支防空劲旅,不管什么时候,到哪个团队,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总有一种力量在提醒你,这是一支有着强烈发展欲望的部队。这种力量,发自于每个官兵的灵魂深处。

然而,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师本级营建欠债高达2200余万元,营门经常被前来要账的围堵,所属几个团基础设施简陋陈旧,搞建设抓训练缺人少钱;武器装备大多是作战部队淘汰下来的,作战性能差,维修难度大;体制机制不顺畅,许多事关预备役部队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难以进入军地发展建设的决策层。

欲振无力,步履维艰。相较于外因,决定部队发展的内因也显得脆不可击:全师200多名现役干部分别来自6个军级单位的不同岗位,与预备役部队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有种“边缘化”的感觉,滋生了看院子、守摊子、过日子的思想。更有“牢骚者”把预备役部队总结为“三个不看”:上级不把我们当作战部队看,地方不把我们当作自己的部队看,官兵不把自己当作部队看。

2005年8月,新上任的师政委刘林等师领导走马上任时,思考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这样的单位还能不能发展,该怎样破解困局,出路究竟在哪里?

“埋怨能出战斗力?牢骚能出凝聚力?怪话能改变现状?”在这年底的师党委全体扩大会议上,师政委刘林一连串的“?”使全师官兵陷入沉思。也就是在这次全会上,师党委定下了“向党的创新理论要发展答案”的工作目标思路:用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把思想变思路,把思路变出路。

为了强化官兵的发展欲望,师团主官人人上台授课,师团领导纷纷下部队巡回辅导。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这个师的师团领导干部共为部队作创新理论辅导报告130多场次。采访期间,记者翻阅这个师的党委记录本:仅2006年一年时间,该师党委就召开6次专题常委会议研究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部队发展问题。点点墨香,浸透着这个师党委“一班人”对科学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的渴求与寻觅。

一次次的专题报告,一次次的理论辅导,一次次的学习讨论,一次次的思想跃升,为这支防空新旅的发展思路指明了方向,从全师思想解放大讨论,到找准发展坐标定位,再到理清思路,提出建设目标规划,发展的道路渐渐清晰:搬开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绊脚石”,迈开了预备役部队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开门搞建设,融合求发展。为使官兵正确认识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决策,他们组织官兵参与建设郑州、保卫郑州活动,亲身感受河南“郑汴一体化”、“构建中原城市群”等大融合大发展的先进理念。同时,由师常委带队,分批组织师机关和各团主官到山东、辽宁、陕西、四川等地预备役部队参观考察,将学习成果制成录像片,组织官兵观看学习,加快融合发展的思想转型。他们还邀请国防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和防空兵工程学院的教授授课辅导,并开展“部队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发展”的大讨论,引导大家充分认清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预备役部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发展使命重如泰山,发展欲望催人奋进。师党委“一班人”常常带着问号,深入基层,问计官兵,征求地方和预任官兵意见,在全师开展了“查问题促发展”的大讨论和问卷调查,梳理归纳出需要解决的7大类46个问题。针对梳理出的问题,师党委坚持军地融合,联合攻关,逐一破解,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

5年来,他们主动变革图强,从陆地战场,到空防战场,再到无形战场,探索的步子越迈越大,发展的硕果盈满枝头。

“自己先奏出动人乐章,才能引起他人共鸣”

——展示自己是融合发展的最佳“宣传片”

军地融合式发展之路,对这个师来说是一次崭新的“探索之旅”,但每一步都铿锵有力。追寻他们近几年所走过的发展之路,记者发现,该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搞好顶层设计。

——学习别人的,分析自己的。回顾经验教训,放眼发展变化,他们对自身定位找到了一些门道,师党委把它归纳为“三个最大、两个基本”,即:双重领导是最大优势,姓军精武是最大本色,整齐队伍、发挥作用是最大本钱;活动牵引、协调为重是基本工作方法,抓自身、强素质、树形象是基本功,描眉般刻画了预备役部队的特点和站稳脚跟的支点。

熟知自己,才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大到目标的顶层设计,小到战法训法的创新,全师官兵自觉用“三个最大、两个基本”的标准审视评判,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审视成败得失。

——定位清不清,发力点准不准,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效果。师党委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即:利用现役防空兵部队、城市民兵高炮队伍、省市人防部门、驻地院校和科研单位在科技、装备、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预任预编、联训联演、共建共用等渠道,走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善于展示自己,敢于宣传自己,让地方了解预备役部队。融合式发展需要一个融洽的氛围,而地方对预备役部队了解很少,怎么办?他们就与河南省文学院、大河报社、广播电台携手,在全省开展“感悟预备役”征文活动。师领导主动协调,参与主持人民网“走进预备役”高端网谈节目,宣传预备役部队建设成就。他们还利用预任军官集训、过“军事日”等时机,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反映情况,宣传融合,争取支持。

——说得好更要做得好,他们坚持以实际行动赢得地位。2006年夏天,黄河封丘段发生特大洪灾。接到灾情通报,师领导迅速带200余人的应急分队连夜出动,奋战三天三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还先后组织官兵参与郑州新农村建设、东风渠清淤、抗旱救灾等行动,预备役高炮师的影响也由近及远不断传播。

主动融合,主动作为,预备役高炮师要求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渐渐被地方各级领导所认可,官兵们强烈的发展愿望如正在燃烧的熊熊烈焰把省市领导和预编官兵们的心烤得暖烘烘的。不少地方领导真正深入认识了预备役师之后,被他们发展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提出要与高炮师“亲密接触”,要“融”入预备役部队,支持预备役部队。为部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按照融合发展的思路,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一个个新鲜而又管用的做法,使融合式发展真正从计划中走出来,在实践中结出丰硕果实。全师顺利实现了领导兼职由单向向双向转变,经费保障由感情协调向法规政策转变,完成重大任务由唱“独角戏”向责任共担转变,军官预任工作由利益驱动向打赢需要转变,部队管理由重建轻管向管建同步转变,干部培养由自流状态向提高综合素质转变的“六个转变”。

高炮师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偿还了营区建设欠下的巨额债务,还干了几件关系部队建设长远发展的大事:师指挥信息中心高标准完成了一期工程;所属团基础建设打了漂亮的翻身仗;车炮装备全部进入库房。

“从‘不敢想’的问题入手,

从‘没有路’的地方趟路”

——解放思想是融合发展的最佳“融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无数成功的发展先例,无一不是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始的。纵览这个师的发展历程,也不例外。

部队干部兼任地方党政实职没有规定,没有先例,甚至闻所未闻。但他们从部队建设实际出发,协调三门峡市委、人大,先后任命五团团长、政委兼任市政府和市委副秘书长,此举立即在军地引起反响,军区《要讯》、《前卫报》迅速刊登了他们的做法,五团在三门峡市更受关注。

融合发展必然带来新旧观念的大碰撞。

前些年,这个师在郑州市组织了一次城市防空演练,参演现役和预编官兵达千人之多,然而,在紧张的演练过程中,只有少数预编官兵能够准确理解任务,迅速作出正确处置,那些靠“拉郎配”预编的人员很难与现役人员“合拍”。

训练找不着人、活动看不见人、行动请不来内行人。而另一方面,抢险救灾、维稳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时间紧、任务急,预备役部队执行应急任务,按一般的程序和时限实施动员,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兵员预编模式。通过调查研究该师领导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员稳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物力丰富,可以尝试建立预备役部队的“常备化连队”随时应对应急处突任务。

方案一出,就引起了各方不同意见。有人说,“预备役部队本身就是‘预备’,搞什么常备连?”也有人认为,“常备连牵扯精力太多,很难坚持下去。”师党委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的“预备”观念一度成为部队建设的最大障碍和阻力。没有人的观念更新,融合发展就成了空谈。为此,他们在全师上下展开一场“换脑革命”,逼着官兵强化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实践证明, 这几年,每突破一道传统思维模式的障碍,战斗力建设就向前迈出坚实一步。“常备连”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预备役部队执行应急处突任务的能力。

2007年8月,卢氏县山洪暴发致木桐河突发险情,200多户群众被困,两个常备连队接到预先号令后,在5个小时内机动300余公里,按时到达指定地域,经过3天奋战,确保了被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赴现场指挥的国家民政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目前,该师已与各地市35家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签订了《军地互融建设常备化连队协议》,并及时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保证了编兵质量。

科技型军事人才是部队建设最急需资源。为解决预编官兵学历层次低,专业不对口,不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他们在反复调研论证之后,决定围绕预备役部队基层对人才的需要,创新编兵模式,将流动人才编纳入编兵范围,在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建立预备役部队的基层组织,将预备役部队的基层“嫁”入新兴企业,提升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水平。

新乡市某科研所的业务与与高炮部队信息指挥技术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师领导又是亲自上门将10余名博士、33名硕士研究生全部收入麾下。目前师里已纳编博士、硕士等高技术人才560多人,成立了140多人的专业科技小分队。

一系列融合育才、融合用才措施构成了一个滚雪球式的人才链,一个个脱颖而出的人才创造出一项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奇迹,为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前不久进行的“跨越—2009·鹿寨”实兵演习中,该师由100多名高科技人才组成的网络攻防分队,配属某集团军参战,圆满地完成了网络攻防、信息侵入检测等作战任务,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融合发展的导向,决定融合发展的质量”

——聚焦战斗力是融合发展的最佳落点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刚刚接到师第一政委的任命,就来师调研,提出“要建设全军一流预备役部队”的目标,同时提出指挥信息化建设要走在前列,不但要有指挥中心,还要有野战指挥系统。

市长赵建才亲自到师了解部队发展情况,帮助解决战备训练中遇到的困难、矛盾。有了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部队战斗力发展如虎添翼。

2009年8月17日,黄河白鹤渡口,空中铁翼轰鸣,地面战车咆哮,“敌机”突至,侦察火控系统迅速锁定目标,只见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来袭之“敌”灰飞烟灭。

这次演习的主角正是预备役高炮师。精彩的演练,令现场观摩的十余位将军不禁感叹:这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预备役部队。

然而几年前,该师的战斗力还是麻绳拴豆腐——提不起来。预备役高炮师组建时,接收的都是作战部队淘汰的老旧装备,性能较差;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专业对口率低。更要命的是不少人根本没想过这支部队将来上战场,没想到平时要发挥作用,只想着凑合“维持”。

师党委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响亮的提出了“四向”:把中心居中作为部队建设的基本方向,把抓军事训练作为领导精神的基本朝向,把褒奖重用军事人才作为干部工作和典型宣传的基本导向,把舍得向训练倾斜作为物资经费的基本投向。

实践中的举措更让官兵为之心动:在军区野战化集训中夺得名次的连长王沛荣立二等功;32岁的营长孙晓军因抓战备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团参谋长……

更大的动作显示出预备役高炮师人抓中心,谋打赢的胆识和气魄:空情预警和指挥通信一直是这个部队的软肋,师党委决心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郑州市人民防空部门在资金和设备上有优势,投资1000万元与师里合建空情预警、情报侦察、数据传输等系统齐全的师信息指挥平台。他们充分利用地方信息产业的技术优势,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对信息指平台的各系统进行技术整合,形成情报、指挥、训练、网络、办公和应急等6个系统,使全师作战指挥和训练上了一个大台阶。师长陈志伟自豪地介绍:师连续3年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弹战术演练考核,均取得优异成绩。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极限,创新无终点。按照“一体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组合式应用”的大国防观,这个师根据未来防空作战任务要求,借助毗邻作战防空部队和军事院校的人才优势,建起由51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组成的“红缨-6”导弹模拟训练分队,创新训练内容,提高了官兵的信息化素质和训练水平。

近年来,预备役高炮师参加“前卫-206”、省军区“豫-07”和城市维稳反恐、奥运火炬传递安保等重大任务中,展示了过硬的军政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作为军区唯一一支参加“跨越-2009·鹿寨”演习的预备役部队,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5个连、近600人的兵员动员,掩护战役军团顺利通过黄河浮桥。演练结束后,军区首长对参演官兵的突出表现给予了表扬。

战斗力整体跃升,各项建设全面推进,发展前景科学稳健,在这个师科学发展、融合发展的背后无不倾注着广大预任军官的心血,特别是五个团的第一政委:李柳身、姚待献、李兴太、刘建华、杨树平,他们心系国防,履职尽责……高炮师的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勋。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