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胡桃夹子》上演炫彩芭蕾
谍战《敢死队》
登陆绿城荧屏
国际天使艺术节
首设郑州分赛区
八旬郑小瑛
执棒国家大剧院
中原大舞台
河南活动周
中原韵味浓
科技·梦想·奇迹
登封窑 续写千年“珍珠”传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登封窑 续写千年“珍珠”传奇
登封窑重见天日珍珠地薪火相传
登封窑陶瓷复仿制产品
出土的登封窑陶瓷碎片

■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李 焱 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件国宝——珍珠地划花双虎瓶,纯净的白釉上,装饰着珍珠粒般圆润的底纹。这件精品就出品自登封窑。登封窑,这个曾为皇家进献过贡瓷的“中原民间第一窑”,被历史的尘埃遮蔽了太久。日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大新发现”报道团一行来到登封,探寻“珍珠”传奇。

中原民间第一窑

在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的展示大厅,摆放了不少从宋代遗存至今的古陶瓷片,它们釉质温润、构图精美,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散发着历史的光芒。采访的一行人当即被震撼了:没想到咱登封还有这么精美的瓷器。

据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登封窑被称为“中原民间第一窑”,是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名窑之一,包括曲河窑、神前窑、白坪程窑等,历时700多年未曾间断,登封窑以白描的技法传承了唐代吴道子的画风,并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表现出民间艺术的豪放朴实、细腻华贵。

珍珠地是登封窑的“镇窑之宝”。所谓“珍珠地”,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创造出的制作工艺,此手法借助珍珠图案做地,加以登封优越的陶瓷原料形成独特釉色,“珍珠地划花双虎瓶”是代表作。

宋代是我国瓷业繁荣的历史时期,河南地处中原,北宋又建都汴梁,各地瓷艺荟萃,官窑林立,民窑四起。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因为攀上“官家”,成为宋徽宗的“御瓷”,所以名垂千古、受人追捧。相比之下,登封窑的珍珠地就没那么幸运,自元代之后登封窑湮没无闻,宛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登封窑重见天日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最早言及登封窑的,是清代景德镇人蓝浦编著的《景德镇陶录》,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登封窑”概念——“登封窑:亦自明始,即河南府登封县。”

1962年,故宫博物院的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曾来到登封曲河考察,提出登封窑黄金时代是在北宋时期,显著特征是北宋时期的珍珠地划花及白釉刻线。

1978年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金槐、李金华等考古专家对曲河窑遗址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在南北宽约5公里、东西长7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唐、宋、金、元时期的大量古窑址。

登封窑一经披露,各路专家纷至沓来,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也应运而生,登封窑从此走出尘封的历史,重现江湖。

珍珠地薪火相传

令人扼腕的是,登封窑的历史名瓷工艺没能传承下来,就连久负盛名、曾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的登封曲河珍珠地,其生产制作和烧造工艺也已失传千年之久。恢复、传承登封窑的制作、烧造、装饰技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对登封的古陶瓷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摸清了不同历史时期登封陶瓷制品的类别类型、制作工艺、风格特点,2006年年底,开始了古陶瓷复仿制品的研发,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失传千年的登封窑古陶瓷制作工艺得以恢复,一批精致古雅的古陶瓷产品被复仿制出来。

如今,登封窑古陶瓷复仿制产品有珍珠地划花、白地刻划花及嵩山钧瓷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被历史尘封近千年的登封名瓷得以重见天日,续写着珍珠地的传奇。

眼下,有关登封窑传统制作工艺的文本正在进一步规范和整理中,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准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