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我家的老母鸡
金花夫人
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
诗词五首
奥运会与世博会
婚姻
党校同学
15
16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维特里克岩画

维特里克岩画

张 弓

人类的艺术创作活动,大概从猿人进入智人阶段以后便开始了。陆地上到处可见的岩石,是人类最早用于挥洒艺术才思的载体;在岩石上作画,是早期人类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形式。各大洲的先民们,几乎是同时开始在岩石上作画的。当今世界已在120多个国家发现了先民岩画的遗存。拿欧洲来说,最早的岩画出现在法国、西班牙交界的坎塔布利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随后有伊比利亚、亚平宁、斯坎的那维亚三大半岛上的岩画。

瑞典维特里克岩画,属于斯坎的那维亚半岛岩画的一处重要遗存。

维特里克镇位于瑞典第一大湖——维纳恩湖西南角靠近西海岸的地方。岩画就刻在沿此镇公路边一片山丘石坡上。

在停车场对面,隔着公路,可见两三处巨大而平滑的花岗岩,是第一岩画区。大概二三十度石坡,图画就刻在上面。由于年代久远,画迹磨损严重,人们在画迹上涂以红色颜料,便于欣赏。人与海船图像最多,还有人持斧钺相斗、持弓箭猎鹿。从此处沿着公路前行不远,是第二岩画区。这里的岩画规模大,布满一个个山坡,内容也更丰富。最大的一面石岩,约有50平方米,上面刻满各种图像。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手捧红色颜料筒,跪在一块毛毯上,正在为岩画着色。这面石岩,显然是维特里克先民的主要创作区。在画面中央,两艘大海船图像,船上数人持盾跪立,似在海上作战,大船旁边跟随小艇。还有长蛇追人、持棒狩猎、二牛抬杠犁地、男女接吻成亲等画面,形象十分生动。

这处岩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斯坎的那维亚半岛先民3000年前的渔猎加农耕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部落战争、民间婚庆等习俗。默读一幅幅岩画,可以感受先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竞争的残酷,劳动谋生的智慧,还有温暖的亲情。岩画显示的技法,大都是创作者先有腹稿,便信“刀”刻去,似乎不打轮廓线,人与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也不讲究。画面自然而然呈现畸变、夸张的效果,展示着原始艺术大气而率真的朴拙之美。

岩画的铭牌介绍说,这里是一处3000年前的先民文化遗迹。由岩画的画面中出现斧钺、螺号的图像可以知道,当时瑞典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铭牌还说,那时这一带的海平面,比现在的瑞典西岸海平面高出15米,当时这些岩画,原都刻在海岸边;可如今,海岸远去,这些创作岩画的巨石,都矗立在高高的山丘上了。俯瞰山丘下面四五米处,是一条长长的小溪;再向山丘对面的远处眺望,是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低地。我顿时明白了:那片草原在3000多年前,该是一处十多米深的海湾,这一处处留下先民刻画的坡顶石丘,正该是海边码头的停泊处。

看罢岩画回到车上,打开地图细看:如今的维特里克镇,距离西边的瑞典海岸,已然有五公里之遥了。于是想起几年前去过的台湾台南赤嵌楼,在郑成功攻台时(1661年)尚是濒海要塞,如今已西距海岸五公里之遥,海涛之声也不可闻了。从地质地貌的历史变迁看,维特里克岩画的今昔,同台湾赤嵌楼的境遇,有多么相似。真正是沧海变桑田啊!

联想3000年前的中国,正值西周中叶,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由维特里克岩画螺号以及瑞典出土的青铜螺号实物,可以判断:瑞典先民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铜器铸造工艺,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同当时西周的铜冶技术和铸造水平不相上下。但这处岩画里的青铜器物,只见斧钺、剑戟、军号的形象,不像西周多见鼎、簋、觚、斝等礼仪重器。这反映瑞典古代渔猎耕战社会,同西周礼制文明主导下的农业社会,在政治与文化体制方面存在差异。然而岩画中那幅“二牛抬杠”犁地的画面,同甘肃榆林窟唐五代壁画《农耕收获图》里的“二牛抬杠”画面,却几乎一模一样。瑞典这幅岩画早于榆林窟壁画大约两千年。然而这种耕作方法,却在3000年前的中国中原地区早已存在了。“青铜铸造”、“二牛抬杠”,维特里克岩画上这两条文化信息,再次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多么正确(大意):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类种群,在同一个历史时段的智慧发育,大致处同一水平。

不朽的维特里克岩画,一幅凝固的先民艺术,一部远古的史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