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建玲 文 丁友明 宋 晔 李 焱 图
又是一年三月三,又到了莺飞草长、鲜花飘香的时节。
对于全球华人来说,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礼拜人文始祖黄帝的盛大庆典都会在黄帝故里新郑隆重举行。
自2006年升格为省级主办以来,连续举办四届的拜祖大典影响日益扩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搭建了经贸活动的宽广舞台,也扩大了河南、郑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拜祖大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融合团结的兴邦盛典、盛世中国兴旺繁荣的和谐盛典。
凝聚民族
精神的平台
四年来,怀着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景仰之情,怀着对黄帝文化和黄帝故里的深切崇敬和眷恋之情,海内外不少政经要人前来虔诚拜谒人文始祖、共赴心灵之约。大典在华人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构筑起全球华人精神皈依的心灵家园,成为反独促统的新平台。
这一切,从参拜嘉宾的广泛代表性上可见一斑。
丙戌年,近万名的海内外政要、华侨、华人前来拜祖,其中不乏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等重量级人物。
丁亥年,两万多名政要、华侨、华人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9个社团组织、52个姓氏宗亲会的嘉宾齐聚新郑,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也欣然莅临。
戊子年,两万多名政要、华侨、华人以及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华人协会、87个社团组织、96个姓氏宗亲会来到新郑,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列。
己丑年,两万多名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89个各类华人华侨商会、社团组织和12个姓氏宗亲会、同乡会的嘉宾在黄帝故里祈福民族繁荣昌盛,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亲临现场虔诚上香。
连战参加过拜祖大典后的感言犹在耳旁:“能够参加拜祖大典,不但是我个人也是中国国民党向我们的共同祖先黄帝表达最高的崇敬之意。中国国民党一定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为两岸人民的福祉继续努力奋斗,祈求两岸和平、稳定、繁荣、发展。”
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作为2008年拜祖大典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七届海外统促会会长会议在郑举行,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会长和代表人士共同建言两岸和平。会议发表了《把握主题,抓住机遇,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宣言,吁请全体中华儿女行动起来,努力推动两岸共同协商,尽早达成和平协议。
反独促统的旗帜高高飘扬,炎黄子孙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都是华夏儿女,都是炎黄子孙,希望祖国早日统一。”豫、闽、台三省联谊会会长林建功说,福建是中国姓氏的中转站,不少人先是从河南转移到福建,然后又从福建转移到台湾、海外。即使是那些“台独”首领,他们的根也在大陆,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每一次拜祖大典,都是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次推动。”对于深圳企业家李雄的这一席话,不少人深有同感。
“虽然自己身在海外,但决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参加拜祖,就是要追寻中华民族之根,追寻海外游子共同的精神家园。”菲律宾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菲律宾中华工商总会理事长李沧洲激动地表示。
“每年这个时刻,几千海外华人渡过重洋,心向故国,参拜始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原不愧为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丁文志先生对祖国的眷恋溢于言表。
拜祖大典,已经成为华夏儿女心灵交融、他乡游子期盼回归的盛典。
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
诚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言:“黄帝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坐标。”每年三月初三举办的拜祖大典,既是中华儿女绵长的情感诉求,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怀念弘扬。每一个参加拜祖大典的炎黄儿女,都感动于这深厚的文化。在节庆的礼仪上、肃穆的氛围中,在对中华人文始祖的共同追念中,炎黄子孙回到了自己的文化故乡,寻到了指引我们坚守和前行的文化路标。
拜祖活动中,无论是迎亲环节的武术表演、舞龙舞狮,还是拜祖环节的九项仪程,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百家姓广场的姓氏墙,收藏的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基因。参与其中,海内外华人找到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动之一,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炎黄文化周也成为展示中华、中原传统文化的绝好载体,除了东北二人转、四川变脸等华夏民俗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宋绣、民权画虎、秦氏绢艺、上蔡核桃雕花等河南民间艺术品和皮影戏、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中原民间绝艺、绝活,让人享受了一场丰富的传统文化盛宴。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对这些民间艺术喜爱有加。“这些都是中原文化的优秀成果,值得好好珍藏。”来自台湾的陈慧娟女士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作为大典的另外一个文化味十足的活动,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也是常办常新。论坛每年都有一个响亮的主题:2007年,论坛以“中华民族的和谐”为主题,围绕中华民族的“和”文化,上溯历史,解读当代,弘扬中华核心文化,传播民族和谐精神;2008年,论坛以“黄帝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为主题,探讨黄帝文化对海内外中国人的深远影响和弘扬黄帝文化的重要意义;2009年,论坛以“信心·创新·复兴”为主题,关注世界性金融危机这一特殊环境下如何树立民族信心、实现民族复兴。李学勤、余秋雨、傅佩荣、龚田夫、于丹、王立群、张颐武、贾樟柯、许小年、吴晓波等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大家、艺术名家、经济学家各展宏论,使拜祖大典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深,文化气息更浓,文化品位更高。
拜祖大典散发的文化魅力不仅使无数炎黄子孙沉醉其中,就连不少外国朋友也被吸引。美国人杰夫·纳弗罗说:“我是冲着黄帝文化来的,是黄帝把我引到新郑,我敬仰中国文化。”澳大利亚的菲利普·沃勒说:“中国的历史有5000年,澳大利亚只有200多年,很遗憾,像你们这样对远古祖先的大型拜祭,在澳大利亚是不能想象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五千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主体文化、源头文化的中原文化,其根脉和核心就是黄帝文化。而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是这种中原文化、黄帝文化最具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的生动体现,成为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象征。
多年的打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金字招牌”和“强势品牌”。成功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拜祖大典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一种反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由中原文化符号、文化资源,转化成强大的中原文化吸引力。
上演经贸“大戏”的舞台
每年的拜祖大典,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说既是礼拜人文始祖、感知传统文化、回归精神故乡的文化之旅、寻根之旅,也是一次考察商机、共谋发展的经贸之旅。
大典为经贸活动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大典本身就提供了不少商机。大典期间新郑、郑州的主要迎宾大道布满了灯杆彩旗广告,好想你红枣、白象方便面等巨幅广告遍及百家姓广场四周。通过开发,黄帝故里迎宾酒、黄帝丝巾、红枣等大典迎宾专用产品不断丰富。2009年拜祖大典市场化融资也初见成效,通过企业产品冠名、上香拍卖、宣传广告、基金会接受捐赠等形式,融资500余万元,改变了以往单一政府投资的格局。
拜祖、考察两不误也是不少参加大典的商界人士的共同选择。
参加大典的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西班牙伊比利亚中国基金会主席方新民也表示,“河南的农业发达,食品工业发达,许多行业在全国位居第一,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我们想在这里寻找到商机,寻找到合作空间。” 这种想法在参加大典的商界人士中颇具代表性。
借助于大典这个崭新的载体和舞台,招商引资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组数字可作为佐证:2007年,新郑共签订投资项目46个,合同总金额103.6亿元;2008年,新郑市与前来参加拜祖的客商达成了52个投资项目,引资111.2亿元;2009年,新郑市在拜祖大典活动期间累计签订投资项目56个,合同金额达116.3亿元,真正实现了文贸衔接、互动双赢。
大典对河南、郑州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也不可小觑。2009年,拜祖大典结束后半个月内,到新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新郑各景区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第二届炎黄文化周期间,黄河风景名胜区平均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副总裁顾汉兴表示,连续四年高规格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形成强大的旅游品牌效应,郑州寻根拜祖游在海外旅游市场潜力很大,国旅总社已将郑州嵩山少林、黄帝故里、黄河风景名胜区等线路作为重点向国际市场宣传推介。
作为一个叫得响、应者众的名牌,拜祖大典提高了河南和郑州在海内外的美誉度、知名度,成为展示河南、郑州形象的新窗口。4年来,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的千余名记者,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对拜祖大典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大典的盛况,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传媒迅速传遍世界各地。河南人民的热情好客、河南山川的锦绣壮美、河南历史的源远流长、河南发展的巨大变化也随之传遍五湖四海。
明日,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将在新郑隆重举行。今年的大典又将呈现怎样的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