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婚姻
党校同学
老郑州点路灯的往事
黄河之春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随笔
书法
国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老郑州点路灯的往事

老郑州点路灯的往事

杜丰芮 王瑞明

20世纪初,随着京汉、汴洛铁路的修建、通车交会,郑州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各路商贾云集,经济日益繁荣。虽然在1914年就已经有了电,但发电量极小,电费也很贵,未能用到路灯上。当时所有的居家、商业店铺以及衙署仍使用落后的油灯和蜡烛照明。火车站附近的主要街道,如大同路、德化街、福寿街、兴隆街、钱塘里、长春路(现二七路)、十字街心(今叫二七广场)等路口开始设置煤油路灯,每天早晚依靠雇用的点灯人点熄。大街小巷每当入夜则是一片漆黑。

据八九十岁的老街坊们说:煤油灯基本上是方形,四周装有玻璃防风罩,上窄下宽,装一油盒,顶上有一透风孔。据说煤油是从武汉、路灯是从北京传入郑州的。每天一过晌午,点路灯的人就扛着小木梯子,去挨着个地爬高先擦灯罩,之后给灯内添煤油。傍晚时候,点路灯的又要挨着个地把路灯用火柴(旧时叫洋火)点着,天亮时还要挨着个地把灯吹灭。有的路灯没有灯杆而是悬挂在路上横拉的铁丝上,铁丝高有三米多,铁丝的两头钉在两侧的墙壁上,路灯悬空而挂,因而点灯熄灭颇为费事,并且遇到风吹雨打,路灯极易损坏。为了保护路灯,点路灯的每天早上要把灯摘下来,到了晚上再挂上去,摘路灯的有专门工具,他们用扁担挑着两个用细竹竿和铁丝绑扎成的架子,每个架子可悬挂几盏路灯。摘灯的工具是一根很长的大竹竿,竹竿的顶端装有一个用铁条制成的四方框,呈折叠形,用竹竿上的方框套上路灯就可以很方便地把灯挂上去或摘下来,从而免去了点灯人爬梯子摘挂路灯的劳苦。这种由点灯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摘挂路灯的工具,1916年9月17日《河声日报》曾有“郑县路灯用新工具摘挂大有便利使用云”的消息报道。

那时的路灯管理,由警局在临大街的巷口设有简陋的灯房,一般在过街楼上,路灯摘下来之后就存放在灯房里,点路灯的就在这里擦抹路灯,修理损坏的灯以及给灯添煤油,有的没家没业的点灯人就住在这灯房里。主管部门按月到商家店铺去收取路灯费,点灯人的工钱也不多,一个人只能勉强糊口。

说到旧时点路灯的人来,已经难寻觅,他们干的这一行当,也许只能在旧书里找到,或者遗留在老街坊们的记忆中,他们不辞辛劳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成为往事。回顾他们,了解历史,才能对比今天的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