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
治理“卫生死角”
整治“窗口单位”卫生
“四抓四到位”确保效果
关停10家不卫生门店
组织10人群众评议团
执法人员驻街
治理占道
信报箱装到农家
“马大姐”查“五小”
他当了32年放映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他当了32年放映员

记者 黄永东 通讯员 刘晓军

32年前,他是郑州市郊区电影放映队年轻的放映员,一人扛起粗笨的电影放映器,骑着三轮车去各村放电影。32年后,他仍是郑州惠济区的电影放映员,每年为乡亲们送去几百场公益电影。他叫王小喜,一个有着电影梦的农村电影放映员。

1978年,年仅20岁的王小喜被招去当一名电影放映员。那时放映条件很艰苦,但谈起放电影时的热闹情景,王小喜记忆犹新:“那时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视,农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属于‘饥渴型’,所以电影很红火。我们去放电影时,老乡们都非常热情,放完一个不让走,放两个也不中,得放仨。哪怕都深更半夜了,也得放完。”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制落实,农民渐渐富起来,但电影放映却遇到难题。生产队解散,没“公家”出钱,宽敞的放映场地也很难找。王小喜走乡串村,征求农民意见,农民想看什么放什么,自己出钱去片库租片子。在全国农村电影放映一片凋敝的氛围中,他艰难地走了过来。

随着国家农村数字电影工程的开展,电影在农村又成了“抢手货”。一谈到数字电影,王小喜格外兴奋。“自打数字电影下乡后,我每月去市里绿城院线更新片库,每年4月到9月,只要天气合适,每天都放,去年全区三个放映员放了252场。”王小喜说。现在,各村宣传知识、发布信息也赶在电影放映的时候,因为这时村里人最全。

王小喜与电影结缘32年,如今承担着惠济区几十个村的放映任务。因为电影,他先后获得“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先进个人”等称号。对于农村电影的曲折历程,王小喜感慨最大的是从最初农民自己掏钱看电影,到现在国家补贴、农民免费看电影,农民的文化生活开始得到保障。 “农村电影的春天真的来了。真想甩开膀子,再大干30年。”52岁的王小喜说。

“特殊服务员”

本报记者 郑磊 通讯员 吴朝轻 徐克镜

“先生您好,我们店有经济实惠、秀色可餐的饭菜,请问您需要点什么……”“您不是社区大学生村官吗?怎么改行当起饭店‘服务员’了?”记者昨日在二七区建中街永安社区一家川菜馆看到,几个“特殊”的服务员在热情招呼顾客,其实他们都是附近社区的大学生村官,身上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帮助辖区“五小”饭店整改……

“马上就要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了,市容环境非常重要,尤其是饭店等服务业更是关系到咱郑州的形象。”村官王潘告诉记者,为了有效督促辖区“五小”门店进行卫生整改,办事处号召所有分包“五小”机关工作人员,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情实意帮助每一个商户进行整改。“最重要是通过我们义务服务,不但促进商户积极整改存在问题,还增强了与商户之间的感情。”王潘笑着向记者道出内心初衷:整改到位了,不仅帮助了老板、服务了顾客,还使自己分包的“五小”饭店早日通过验收,为最终的复审争光。

记者随后在建中街办事处了解到,此次活动被称为“角色互换进五小”,辖区10多家“五小”饭店,街道大学生村官一一入住。“从监督整改到服务帮助,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丰富了村官们成长经历,达到共赢目的!”建中街党工委书记邵建勇告诉记者,他们将陆续评选出“十佳文明五小”单位,重点向辖区群众推荐到该店购物、就餐,起到以树立典型带动整改的良好效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