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第二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育服务大会之帆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教育服务大会之帆
择校过热 有望缓解资源共享 令人期待

教育均衡为民之舰

“均衡、优质、公平、为民。”高唱服务主旋律的第二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5月13日至16日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我市广大市民将共享这场集教育成果展、教育政策与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教育盛宴。

服务大会有期,服务理念无限。教育服务大会能为市民提供的服务是短期而有限的,但这一服务理念已经延伸至教育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今年我们将从体制创新、资源拓展、队伍提升、质量管理和教育关爱五大工程入手,切实为市民做好20件实事。”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说。那么,今年市教育局会有哪些惠民举措,这些举措能为市民带来哪些实惠?敬请关注本期特刊。

“我市城区虽然优质资源较多,但分布不够均衡。为了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打破传统的‘资源固化’观念,从教育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圈圈’中走出来,树立开放的大教育观,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开发、利用、分享的共识,今年我市将以3中、7中、8中、57中、外语中学、58中等为主体设立6个试验学区,以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将名校和相对薄弱的学校捆绑在一起,从而推动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这些优质学校自己办得好不算本事,而要把兄弟学校都带动起来,优质资源不再为一校所有,要让学区内的孩子们共享。”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如是说。体制创新工程是我市教育2010年的“一号工程”,而开展学区制试验,更是位列今年市教育局要做好的20件实事之首。

校际壁垒 终须冲破

学区制是优质学校带动新办学校、相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据介绍,试验学区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区内教师要“流动”。试验学区内的教师编制仍属于原学校,但可以校际交流任教、走教,这样薄弱学校学生也能听优质学校老师的课,学区内校际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将基本平衡。试验学区的主体学校还可以对教学进度和管理进行统一把握,年终实行捆绑式考核。

“开展学区制试验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互助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开展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及“强校托管”、“强校兼并”等试验,加速教育资源平衡流动和优化配置。

唯有冲破学校之间的“壁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区域失衡和校际失衡问题。而“学区制”正是打开学校“壁垒”从而推进教育均衡的一把金钥匙。

择校过热 有望缓解

“上普通初中也能听名校老师的课?”一位学生家长刘先生对此还不大相信。得知今后在学区内也能享受到名校的教育资源,他感到十分惊喜:“这对孩子来说才是公平的。”

“在学区内试行联合办学,进行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学区内的校际差距将显著缩小,择校热将有望得到缓解。”市内一所初中相关负责人认为,只有使各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为群众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才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采访中,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对“学区制”十分支持,她表示,如果“学区制”长期实施下去应该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如果到时学校之间实现了教育均衡,就不用考虑择校了,也减轻了众多家长的“负担”。

资源共享 令人期待

“学区制”需要摒弃以往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打破学校之间相互独立的资源享有模式。“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58中办公室主任丁晓红在得知将试行“学区制”后告诉记者,58中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薄弱学校发展起步,先后合并了两所农村初中,直到今日被视为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均属上乘的学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学区制”有利于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教师交流,将会给更多学校带去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学校的支持。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区制”将从今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实施细则将于今年8月底之前公布。开展学区制试验将遵循学区内统筹为主、尊重学校个性、合作发展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试点学校和成员学校都在积极的筹备当中。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作为试点学校并不是单方面给予帮助,而是双方相互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据8中校长刘训昌介绍,该校已经初步确定了23中为其成员学校,目前已经着手准备共同开展校本教研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农村中小学“一校制”试点改革也将在今年开展。

“由于农村办学规模较小,教师配备难以实现学科专任化,设备利用率低下,相当数量的学校不能开齐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在具体使用上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重复建设严重。”翟幸福介绍说,“一校制”试点以各乡镇中心校为办学主体地位,由中心校对乡镇内学校人、财、物、事实行一体化管理,主管教育部门同步实行“一校制”考核。届时,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将给广大农村中小学带来更多可喜的变化。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