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郑州国际微笑行动
患者今日免费手术
恒天重工
两项目在郑奠基
嘉里集团
在郑投资建项目
郑州十年印象
上 篇
十年跨越谱华章
胡锦涛致唁电哀悼萨马兰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上 篇

十年发展不寻常。

看待一个城市一个阶段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简单说,既要纵向看,也要横向看。

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虽然商文化的遗迹只剩下星点斑驳陆离的记忆,但其文化基因已凝结为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精神符号。

载沉载浮,历史沧桑。

100多年前,清末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卢(卢沟桥)汉铁路线路来到郑州地界,将郑州辟为甲等火车站。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却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未来坐标。

1901年郑州车站建成。北伐战争时,冯玉祥督河南,将郑县改县为州,转县为市,命名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会由汴迁郑。1983年开封地区西五县划归郑州,实行市带县行政管理体制。对郑州发展来说,这是两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迈出了它铿锵有力的脚步。

透过历史的烟云,不难发现,郑州是一个新兴城市,郑州解放时只是一个十多万人口的小县城,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尚不足亿元(9040万元)。郑州大学退休教授、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孙子文说,郑州真正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事情。

郑州6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8年—1978年,GDP年均增速10.3%;1978年—1999年,年均增速12.3%;2000年—2009年,年均增速13.5%。

1948年郑州解放,开启了历史的崭新一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郑州脱胎换骨,化蛹为蝶。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经济增长划出了一道炫目的曲线,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优的时期。

2009年郑州的经济总量达到3300亿元,是2000年728.38亿元的4.53倍。2003年,郑州的GDP过千亿,达到1102亿元,成为全国千亿元俱乐部成员。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4亿元。郑州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3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了三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也仅仅用了两年。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城市GDP超3000亿元的城市共有26个。

波士顿市市长马斯·梅尼诺说,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

2010年一季度,郑州迈出了闪亮的“延伸”: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95亿元,同比增长16.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62.9亿元,同比增长38.2%。

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郑州具备了向全国大声讲故事的资本。

回望郑州10年,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数字、恢宏壮观的篇章,更有一个个写满灿烂的笑脸、饱含时代温度的幸福故事。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年达到29837元,是2000年9017元的2.3倍,年均增长14.7%,比1978—1999年年均增速12.7%加快2个百分点。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935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17元,增长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912元提高到2009年的8121元,增长1.8倍。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9.52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6.6平方米。2009年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2511.2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7.2%。

还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009年为34.8%、28.7%,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0.7、6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指标,一个国家和地区越富裕,这个指标就呈下降趋势。

发展依靠群众,群众共享成果。2001—2010年这十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政通千家福,人和万户春。信心和笑容,荡漾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郑州的天空一片蔚蓝。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郑州充满了“赶超,跨越”的精神气质。

全市上下始终有一种发展使命感、危机感,有一种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2002年,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李克同志提出了“两个不断”的发展目标,即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并写进了市委的有关决议里。

(下转第五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