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情牵竹林20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情牵竹林20年
侯宗宾(左二)在爱鸟摄影展上介绍创作过程。
《长寿山碑记》记载着竹林人靠旅游产业助推发展的新跨越。
村民家门口看影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岳长寿山景区大门被誉为“中原第一门”。
竹林新民居。
“引黄入竹”使竹林告别缺水历史。
竹林“凤鸣苑”游园小景。

——一位省委书记与一个小山村的跨世纪情缘

本报记者 李洪太 李明德 孙志刚 文 陈 靖 图

核心提示

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贫穷、饥饿犹如梦魇般缠绕着这里质朴的人们。

然而,他们依靠中原农民特有的胆量和智慧,用勤劳的双手绘就出一个穷则思变、治穷致富的人间传奇。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经典范例——这便是我省的巩义市竹林镇。

一位可敬的老者,20年来一直以热切的目光关心、关注着这里的发展变化,为这里的发展倾尽了心血。他把竹林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用满腔的真情,书写出一段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与一个小山村的人间佳话。他便是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原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

结缘竹林

2010年4月28日,巩义市竹林镇长寿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原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同志的爱鸟摄影展在这里隆重展出。

精美的画面,奇丽的镜头,定格为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光与影巧妙结合,共同编织出了摇曳多姿、色彩斑斓的美丽图景,呼唤着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巧合的是,这一天距侯宗宾第一次来竹林视察,正好是整整20年。

20年的背后是一段动人的人间佳话、一段难忘的跨世纪情缘。

竹林,位于中岳嵩山北麓的一个极普通的小山村。历史上曾是 “两山相夹,竹林茂盛”的美丽富饶之地。然而,到了清嘉庆年间,天遭大旱,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作物十种九不收,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贫瘠、困窘中苦苦挣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给了竹林带来新的希望。1980年,有胆有识的中原汉子赵明恩当选为竹林村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开矿办厂,很快挣脱贫困,走上了集体致富的健康之路。

河南省委政研室及时总结了竹林的经验并上报中央,充分肯定了竹林的三点做法。一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二是政治思想工作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三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作用。

1988年6 月,在中南海一次会议上,竹林的经验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

1989年1月,当时的一位中央领导亲临竹林视察,再次肯定了竹林的发展思路和做法。

然而,同年6月,随着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竹林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竹林的发展方向对不对?竹林的路子还敢不敢走?竹林的经验还敢不敢坚持?——竹林面临着新的考验,外界也对竹林的所谓“经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非议。

1990年4月28日,对竹林人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迎来了刚刚上任月余的新任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他看企业、访农户、听汇报,了解到竹林人在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党员干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依靠本地资源,兴办规模大、产值高、效益好的企业实现滚动发展。通过党组织把全村人领上了致富道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并大步向“小康”迈进。侯书记在总结时兴奋地指出:“竹林的发展得益于‘三个一’:一个德才兼备的带头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并欣然题词“竹林经验好”。

短短一行字为一度迷茫、徘徊的竹林指明了发展方向,使竹林人坚定了自己的发展信心,社会上的一些误解、非议和责难也随风散去。

也正因这次视察,使得他与竹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宗宾书记视察竹林后,竹林人备受鼓舞。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以社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0%、人均年收入增长200元的优异成绩跨入了1992年。

这一年春天,踏着小平同志南巡的节拍,赵明恩书记应邀赴美国考察。从美国考察回来后,他召开了竹林镇历史上一个重要会议。他说:“这次出国最大的收获是真正感到咱们落后。咱们最缺的是科技,往我们的企业里注入科技含量才是真正的输血,抓住了它就抓住了通往未来的‘缆绳’。我们镇干部大多是白丁,得借‘脑袋’生财,借别人的腿搓自己的绳。”他代表村领导班子向社会发布信息:竹林镇四门大开,来者不拒,广纳三教九流,都给用武之地。来考察的人不少,“回头率”却很低。这使赵明恩清楚地看到,不管承认不承认,始终与理想相伴的是物质生活,最伟大的发明也与世俗的衣、食、住、行连在一起。于是,他们决定筑巢引凤,再造竹林。赵明恩说:“我们不指望建成天堂,而要让人们看到,我们干的社会主义是金桥,沿着走上去就是天堂,从而愿意到我们这里来,这就够了。”

与此同时,竹林大胆举债上新项目,投资5000多万元,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置地100亩建成制药厂,与美国一家制药有限公司合资建成河南医药界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美竹林安特制药有限公司。随后,还投资兴建了太龙药业,成为我省首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竹林庆州耐火材料厂,投资800多万元建成金属精工厂,与市供电局共同筹资兴建了11万伏变电站等。到1992年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创利税22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4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加2倍、2.7倍和3倍,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

1992年12月,侯书记再次到竹林视察,看到竹林短短两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盛赞竹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鼓励竹林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走高起点、高水平、高技术、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的道路,把竹林建设得更加文明富裕。遂为赵明恩书记题词“贵在实干”,为村委会主任李书转题词“勤奋求实”。

1992年年底,侯宗宾书记离开河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时光荏苒,转眼间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2002年1月,阔别河南10年的老书记再次回到了竹林。此时,他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竹林的关心、关注、关怀却一如既往。这次重返竹林,他以一个普通老党员的身份,就如何加强农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问题,进行了为期8天的专题调研。

10年间,竹林的发展再度迈出坚实步伐:1993年,竹林工贸区成立;1994年4月,竹林成为河南省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同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视察竹林;同年11月,竹林由村建镇;1996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竹林。此外,竹林还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2001年12月,竹林又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侯宗宾在调研中得知,竹林的党员全部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的监督。村党委每年组织开展两次“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的“三评”活动,让群众面对面地评议党委和支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决策水平是否达到要求,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先进。群众反映道:通过“三评”活动,党委能够认真倾听我们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能够根据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群众公开提出:办事不公,手脚不廉,作风不实,对父母不孝的党员、干部沾上一条就不合格。经过群众评议,先后有7名中层干部因不公、不廉和能力不强被免职。民主评议使竹林的党员在思想上不断受到洗礼,真正成了群众信服的“贴心人”。

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使竹林始终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20年来,这里没有封建迷信活动,没有一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干部、群众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这就是“爱竹林、比贡献、创大业、求效益、讲文明、共富裕”。

这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把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漫步在竹林镇大街小巷,厂区田间,侯宗宾为竹林的变化由衷地感奋不已。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撰写了题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实践》的调研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竹林能够异军突起,创造奇迹,并没有特殊的外部环境,靠的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内在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竹林的经验对各地农村都具有借鉴意义。这篇倾注了侯老心血的调研报告上报中央后,引起了胡锦涛、丁关根、刘云山等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纷纷作出重要批示。该文在党中央的机关刊物《求是》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随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及省市各大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对竹林的做法先后进行了报道,竹林再次在全国叫响,成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

深爱竹林

从1990年至今天,侯宗宾同志已是第13次造访竹林了。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几乎每年都要来竹林。而他每次到竹林,都叮嘱竹林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的首要工作,要多绿化美化环境,营造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每年绿化荒山多少亩、栽种多少树,都是他非常关心的事情。

自从竹林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竹林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家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组织实施,镇区所有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发动干部群众改造荒山、植树造林,采取城镇插绿、景点添绿、山坡造绿、小区改绿、庭院植绿、田园增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园林绿化步伐,城镇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镇区街道努力做到一街一景,一路一色,使每条街道在不同季节都能呈现独特的景色。2002年~2004年,竹林先后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管理项目试点、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等荣誉称号。并在2003年11月,成功地从32公里之外将黄河水引入竹林,彻底结束了竹林缺水的历史。

2006年,竹林镇再次进行区划调整,将大峪沟镇的张沟村,小关镇的孙寨村、竹园村划入竹林,区域面积扩大一倍,为竹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侯宗宾听说后,又专程到竹林调研,他深入企业、家庭、学校,一路走访、一路记录、一路思考。

那天,他不顾山路崎岖,沿着小道爬到刚刚划归竹林的三树岭。

三树岭,因有三棵千年橿树而得名。参天古树下途遇几位老者。老书记便上前搭话:“老人家,你是哪里人哪?”“俺就是这三树岭的。”“今年高寿了?”“八十多了。”另一位老者接过话茬:“我们还不算岁数最大的,村子里90岁的老人还有好几个咧。”侯书记听罢颇为兴奋。“好哇,好哇,你们这山真是一座长寿山啊!”

驻足四望,山峦起伏,植被茂密。清风徐来,林涛阵阵。一个新的思路渐渐浮上心头,在实地考察另一自然景点——蛤蟆泉之后,他挥笔写下“林茂沟深蛤蟆泉、气清水甜长寿山”。从此三树岭就有了一个新的令人神往的名字“长寿山”。

几天之后,侯宗宾结合此次考察的情况,同镇上的同志座谈。建议竹林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走科学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希望他们以长寿山旅游景区开发为依托,带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及相关三产服务业协调发展。

老书记的建议得到了积极响应,竹林于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先后修建了通往长寿山的鹤沟桥、通往三星宫的道路、龙龟广场、三星宫等。

2007年,竹林景区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8年,长寿山开发已初具规模,竹林镇在重阳节举行长寿山景区开山迎宾剪彩仪式。听到这个消息后,侯老非常高兴,欣然前往。

10月7日,九九重阳节当天,年近八旬的侯老步履硬朗,健步登上山顶,而且热情洋溢地致词祝贺,对竹林的发展思路再次给予高度赞赏。可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面带微笑的慈祥长者内心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精神痛苦。

就在侯老准备动身前往竹林之前,接到北京家中二儿子建国病重的告急电话。身为人父的他尽管心中十分焦急,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参加完所有的原定议程。活动结束当天,他即匆匆返回北京,在病榻旁和儿子见了最后一面。第二天,当他正在紧张地为儿子移植器官而多方联系时,他所挚爱的儿子竟离他而去。赵明恩闻讯赶往北京,又是埋怨又是感动:“侯书记呀侯书记,这么大的事你咋不早说咧,早知道建国病成这样,俺就是天大的事也不敢耽误你的时间呀。”事后,当竹林的乡亲们得知此事后,感动之情难以言表:“侯书记对俺竹林可是把心都掏出来了呀。”

那年深秋,长寿山上的黄栌格外的红,整个长寿山层林尽染,漫山红遍。侯宗宾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郑州日报》整版刊发了侯老的摄影作品,把长寿山的美景推荐给广大读者,进一步扩大了长寿山景区的知名度。

两年过去,长寿山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今年4月,长寿山游客服务中心落成,他专门把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1000多幅鸟类摄影作品及他收集的鸟类摄影爱好者的作品无偿地奉献给竹林,在此举行“爱鸟摄影展”,并亲自参加启动仪式,再次为竹林的旅游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摇旗呐喊。

20年来,侯宗宾始终关心、关注竹林的发展。20年间先后13次到竹林调研,和竹林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当竹林的同志们说起这些时,已是81岁高龄的侯宗宾总是保持着他那特有的平静与谦逊:“不要总说我关心、支持。应该说各级党委、政府都支持,归根结底是党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好。竹林的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干得好,我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分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