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郑州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老商都的时代跨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古老商都的时代跨越
——“新世纪·郑州十年”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陶玉亮 侯爱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对郑州而言,“商”就是她的魂。

商业,曾给郑州带来无限荣光,也注入了繁荣向前的蓬勃活力。

商业,与这座城市紧密连接,历经风雨,载沉载浮,进入新世纪,再次绽放出熠熠华彩。

上 篇

创新思路 二、三产业协调互动比翼双飞

有多少岁月,就有多少希望。

3600年前,商汤建亳都,这里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商人”和“商业”。

数千年传承,不乏名留青史的巨贾,也有千秋唱诵的传奇:郑国商人弦高只身退敌,“弦高犒师”故事至今仍被传诵。靠着“留余”理念,康氏家族繁荣兴盛近四百年,创造了豫商的一段辉煌。

风雨洗礼,商业气质化入城市血液,熔铸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上世纪30年代初,郑州商业出现过繁荣局面,犹如惊鸿一现。各类商埠近300家,以火车站为中心,粮油、棉花、药材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成为中原地带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1949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5亿元,1978年这个数字是9.6亿元。市委政研室商贸处长黄保才说,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郑州在保持农业发展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了工业化建设,重工轻商、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服务业投入较少,服务业增长慢、总量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郑州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0年至1990年的11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高于生产总值年均10.9%的速度。这与商贸城建设的思路确立密不可分。

建设商贸城的思路,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之后,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研究制定各自的发展路径。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对郑州要再认识”。1985年4月在“发挥省会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依靠交通、搞活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郑州建设成为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这个建议旋即被决策层重视和接受。

郑州市五、六次党代会提出:把郑州建设成雄踞中原、面向全国的商业贸易中心。

建设商贸城的构想,也得到了更高领导层的关注。

1990年11月底,省委、省政府在郑州召开现场办公会,时任省委书记侯宗宾在讲话中提出,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1992年4月14日,时任省长李长春主持召开第10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加快郑州商贸中心的建设问题,明确提出充分利用郑州区位优势,把郑州建设成为覆盖全国的商贸中心。 1996年6月江泽民题词:“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1997年国家体改委等5部委联合下文,批准郑州为商贸中心试点城市。

商贸城建设大幕隆隆开启。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句广告词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心生温暖。亚细亚点燃的郑州商战硝烟,定格为中国商业史上一段精彩传奇。

郑百文,国内上市最早的商业企业之一,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悲情倒下,但郑百文积极进取的理念和大胆创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人们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1990年10月12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是国务院批准的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在现货远期交易成功运行两年以后,1993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期货交易。1998年8月,郑州商品交易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郑州价格成为全国粮食的指导价格,郑商所的小麦和棉花已纳入全球报价体系,是世界了解中国粮食行情的一个窗口。

建设商贸城思路的提出和轰轰烈烈的实践,成为那个年代郑州最为夺目的亮色。

建设商贸城是郑州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决定的,是通过建立“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大进大出体系,带来生产要素流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谈起那时商贸业对郑州经济发展的贡献,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说,没有哪个行业可与批零业的凝聚力、辐射力相比,繁荣的批零业为郑州带来了丰富的人流、物流,加速了郑州的城市化进程。

时间的脚步迈入新世纪,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奠基于解放初期的郑州工业,因为多重原因发展逐渐式微,失去了工业支撑的商贸业,显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

此时,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郑州决策者面前,郑州与南方先进发达城市相比,原先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城市,已经超越了郑州一大截,而它们三产的发展与郑州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差距就出在工业这一块,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郑州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

郑州的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

2001年年底,市委市政府结合当时情况,确立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农业现代化”。这个思路,鲜明地体现出这样一个理念:自身比较优势要发挥好,同时工业这个弱项要加强。

2003年,郑州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为:“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农业现代化”,商贸业降至第二位,标志着郑州由优先发展商贸转向了更加注重发展工业。

2002年,郑州市成立了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这也为后来郑州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埋下了伏笔。

2006年,郑州现代服务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带动经济发展”。

2006年7月,郑州市召开服务业大会。会议提出,加快工业发展、发挥商贸优势,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重升级仍是首要任务,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会上提出,充分发挥好现有优势,优化服务产业结构,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档次,提高装备水平,加强推行信息化。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现代服务业的内容在物流、会展、旅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业,内涵进一步丰富。

服务业大会的召开,全市服务业如沐春风,扬帆加速。已经具备了一定服务业基础的郑州,也开始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2007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商贸都市”的思路。

“城市”与“都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都市化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其论著《都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首次提出了“都市群”的概念。从200年的城市化的历程看,城市化向都市化的演变,是一个飞跃和质变。此时的郑州已经卓然一个大都市模样了。“商贸都市”的提出,恰逢其时。

2008年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专门解读了“商贸都市”的含义:郑州已经是商贸城了,商贸都市是更高层次、更现代的商贸大都市,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装备商贸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商贸城。重点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证券、期货业务,会展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既注重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更侧重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郑州的必然选择,有着复杂的背景。

2001年以后,郑州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直接带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是421.54亿元,增长11.06%,第三产业增加值445.07亿元,增长11.22%,三次产业的结构为5.2∶46.1∶48.7。

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070.5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853.9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8∶53.5∶42.7。

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801.6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395.8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结构为3.1∶54.6∶42.3。

从2003年开始,二产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三产,三产的比重在下滑。2009年,三产增速超过二产,比重有所提高。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0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81.79亿元,2002年475.97亿元,2006年834.23亿元,2009年1434.7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更能说明问题:2000年是20.40%,2002年20.76%,2005年是21.05%,2006年是21.21%。

郑州市统计局张武分析说,三产在全省的比重始终在20%、21%左右徘徊,说明郑州三产的发展处在一个平台期。二、三产应该协调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终选择,服务业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都很高。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0%左右,有的更高,我国香港地区达到90%以上。

国内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从2002年开始,瞄准市场化、国际化,掀起了新一轮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高潮。它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已经跨过了粗放式发展阶段,需要解决技术结构升级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否则,经济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高。发达的服务业,能与现代工业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发展模式变化的一个坎。直到2005年年底,郑州人均GDP才超过了3000美元。产业经济学认为,人均生产总值2000美元到4000美元区间,经济将加速发展,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结构也将加快转型。2006年前后的郑州,正处在结构的转型期,也面临着沿海发达城市曾经的选择。

郑州区位居中,辐射半径短;交通便利,产品聚散快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然而,与全国发达城市比,郑州的服务业差距甚大。2005年郑州服务业增加值705.2亿元,人均9845元,但总量仅是广州的1/4,深圳的1/2;人均数仅是沈阳的74.2%,南京的77%。2005年武汉生产总值比郑州多57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只比郑州多146亿元,主要差距是第三产业,比郑州多出400多亿元。差距显而易见,发展三产时不我待。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2006年前后的郑州,这个声音分外响亮。

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如何处理二、三产业的关系?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难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影响发展。

王文超同志有过全面、透彻的阐释: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能以牺牲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代价。强调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要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是二、三产业比翼双飞。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来讲,像郑州这样发展中的城市,工业的地位不可忽视、不可动摇,必须坚持工业为主导,加快工业高速增长,这一思路不能有任何动摇。但仅仅靠工业的快速增长是不够的,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要求。十六大讲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真正实现工业现代化还需要更长时间,那时候,商贸业应该作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重点。现在还是要坚持快速发展工业,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与此相适应,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习惯于抓工业,向一手抓工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转变;从习惯于抓传统服务业,向抓现代服务业转变;从习惯于抓生活性服务业,向抓生产性服务业转变。

这个认识很清醒,很到位,符合郑州实际,对二、三次产业规律及阶段性特点把握准确,体现出了唯物辩证法。河南省委党校一名专家评价道。

建设商贸都市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驾驭二、三产发展的规律越来越娴熟。咬定思路不放松,新思路带来新变化。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下 篇

跨越发展 凯歌高奏

成就黄金十年

形成和完善正确的发展商贸业思路,再加上一系列措施的强力推进,郑州的传统商贸业与现代服务业伴着新世纪的曙光,风生水起,阔步前进。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郑州商贸城建设是高歌猛进的黄金十年。传统商贸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一路骄阳,高潮迭起。批发、零售等传统商贸服务业脱胎换骨,绽放新姿;物流、会展、金融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崭露峥嵘,势不可挡。

传统商贸服务业,10年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在传统商贸业提升上,郑州奉行“拿来主义”。这期间,国内外零售巨头集中入住,郑州零售市场的管理经营理念迅速提升,业态空前丰富,商品选择空前多样,郑州百姓的生活丰富多彩。

2002年,郑州商业有令人瞩目的一笔:几家国内大型商业企业入住郑州。一些商业老总不理解,联合抵制,甚至联名上书市政府,反对外地企业抢滩郑州。当时主管商业的副市长丁世显明确指出,它们的到来,给郑州商界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模式。要善于与狼共舞,要敢于与他们打交道,善于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要以开放的胸怀,张开双臂迎接他们的到来。

郑州胸襟敞开,一些商业大鳄纷至沓来。自此,郑州的商业迎来了大变局时代,崭新的、更富活力的商业格局渐次形成。

2002年,北京华联、世纪联华进郑。随后,世界500强泰国正大集团易初莲花、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等纷纷抵郑。

巨头聚集,商战硝烟再次升腾在绿城上空。郑州市民更是从激烈的竞争中享尽实惠。随着大超市遍布郑州的各个角落,市民的消费场所也逐渐由批发市场转为环境优雅的大超市。在成熟居住区,几乎出门几百米就有大超市,小区门口就有便利店,日常消费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

2005年,国美、永乐、五星、苏宁等国内四大家电连锁企业聚齐绿城。凭借良好的购物环境、完善的售后服务和更出色的营销手段,家电卖场迅速赢得市民青睐,曾在郑州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电批发市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大商集团入郑,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大商以三年4.2亿元的天价租金,将本土百货品牌金博大取而代之,创造了郑州商业市场上一个资本为王的典型案例。

一组数字足以见证郑州零售业这10年的巨变:截至2009年年底,郑州市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门店达47家,10年前仅有11家;2009年,郑州市零售企业年销售额最高的丹尼斯已经越过70亿元大关,10年前,同样是生意最好的丹尼斯,销售额不足5.39亿元。

还有一个数字值得一提:2001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81.79亿元,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434.76亿元,是2000年的3.76倍。郑州商务局长宋家利说,2009年郑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中西部城市里与武汉、成都一起位列前三。

传统批发业,也成功完成了业态的升级换代。

银基商贸城是郑州批发业的典型代表。10年前,天不亮商户就潮水一样聚拢到银基商贸城提货的场面,被称为火车站一景。如今这一景已经看不到了,“现在几乎各家店都有终端机,资金进出就地完成,货物全由物流配送。”经历了这一变迁的银基总经理常学福说,“这里正成为一个集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服装批发基地。”

截至2009年年底,在各类批发市场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35家,过10亿元的15家。郑州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服装、汽车、农产品、建材、农资、IT、钢材等商品的集散中心。

现代服务业,从起步到壮大,实现了跨越发展

2002年,郑州市成立了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随后几年,郑州市有关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行业的发展规划密集出台。

这期间,市政府陆续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商贸流通业、会展业等多个专项资金。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这段时间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措施和力度历史空前。

现代会展业因其对城市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被称为“无烟工业”。短短几年时间,会展业完成由起步到腾飞的跳跃。

在举办展会上,郑州拥有丰富的经验。郑州有“流动展摇篮”之称。上世纪90年代初的郑州,创造了辉煌的办展纪录,糖酒会万人空巷的场面让全国瞩目。之后,受落后展览场地的制约,全国大型展会陆续离郑而去。

没有现代化的展览场地,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就只能是一纸空谈。2002年,市委市政府拍板:在郑东新区CBD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会展中心。2005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甫一亮相,就艳惊四座,引来无数赞叹。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让郑州的会展硬件水平一举跻身国内前列。2006年,市政府给会展中心请来了国际一流的洋管家,由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及营运,这家公司由香港展览会议场地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合资组建。郑州会展业管理驶入了国际轨道。拥有了一流软硬件基础的郑州会展业,迎来了腾飞时刻。2007年,全市展览面积首次超过100万平方米,步入全国会展城市先进行列,引发令业界关注的“郑州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会展业平均每年的直接收入在7亿元左右,每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70亿元以上。2009年,会展业全年拉动经济增长实现100亿元。今天,郑州作为会展界的后起之秀,再次吸引国内大型流动展的目光,从2006年起,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连续4届在郑举办,全国药品交易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也已两次光顾郑州。2009年,阔别郑州10年的全国糖酒会重返绿城,一个展会沸腾一座城的繁华再现,糖酒会的交易纪录在中原大地再度被刷新。

新世纪初,郑州关于现代物流业的大手笔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的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国内外物流巨头的目光。

南方香江集团、青岛澳柯玛集团等国内物流大鳄纷纷来郑跑马圈地。北京林德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中外运敦豪、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先后在郑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十几万,物流业经营收入160多亿元。

郑州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物流体系已日臻完善。在与外来巨头的竞争合作中,河南豫鑫、郑州市交运集团、河南长通等本土企业快速成长。

市场条件下,经济学家把金融业之于经济,比喻为血液及其循环对于人体。这也是金融业被各大城市视为香饽饽的关键。郑州金融业这10年间的进步有目共睹。

2007年,市政府出台“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落户郑州的试行意见”,为外资金融机构落户郑州,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2008年10月,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正式开业,成为进驻河南的首家外资银行。郑州企业迎来在家门口与国际资本共舞的机会。有确切消息称,东亚银行郑州分行拟选址郑东新区CBD。

看好郑州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辐射力,几乎所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金融网点遍布街头,郑州金融业空前繁荣。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40.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22.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倍多,比2006年增长近2倍。

随着休闲生活日益被富裕起来的消费者青睐,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十年迅速壮大。

近郊游、自驾游、文化游等多种游玩形式在丰富百姓生活的同时,带动郑州的旅游业飞速发展。2000年时,郑州的旅游总收入为66亿元,200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99亿元,翻了6倍。

对郑州服务业有多年研究的黄保才说,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内部行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加值来看,传统行业低于服务业的平均增速,在服务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十年发展花似锦。精彩纷呈的画卷已徐徐展开,商贸业正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2009年12月11日,窗外是数九寒冬,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内气氛热烈紧张。《郑州市现代化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终期评审会正在这里紧张进行。接受评审的《规划》将敲定未来十年郑州商贸城的建设蓝图。随着《规划》的实施,有着3600年历史的商城郑州,又将掀起商贸城建设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