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本报今日五版推出“新世纪·郑州十年”系列
报道之五:《绿色原野上的嬗变》
我省已累计报告
3.8万例手足口病
国家林业局领导
察看绿博园建设
现代农业铿锵上大道
发展现代农业前景无限
纪念红十字日公益募捐晚会浓情上演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引进工业理念 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铿锵上大道
观光农业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本报讯(记者 赵新蛟 刘俊礼)“俺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的双孢菇出国了,上了叙利亚人的餐桌。”郑州昌源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丽满心欢喜。如今,创汇农业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正是这种标准化生产加工,提升了郑州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敲开国际市场大门,打造出了蜂蜜、双孢菇、黑芝麻等一大批无公害和名优特新农产品,深受日本、韩国、叙利亚等外国客商的青睐,去年全市农产品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

以上只是我市实施标准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然而,十年前,我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种植为主,小麦、玉米一统农村天下,农民收入单一。

十年来,我市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的科学发展思路,用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之路,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采取标准化生产,促现代农业长足发展。我市制订100多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种养技术规程,在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如今,郑州黄河鲤鱼、新郑和中牟的大枣、新密的金银花、荥阳的河阴石榴和柿子、中牟的西瓜、登封的烟叶、二七区的樱桃等在国内享有盛名。中牟对大蒜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年产36万吨中出口18万吨,占全国大蒜出口量的14.3%。该产品两次获得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注册了“中牟大白蒜”商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创建农产品品牌,促使知名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超市、逐步实现农产品“品牌”增值。目前,全市30多家企业的100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并与世纪联华、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建立了稳定的市场合作关系。

加强龙头企业的引进、建设和扶持,是我市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89家,他们带动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万亩,让本地及外地138.6万农户从中受益。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00亿元,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市场交易额350亿元。

构建多元化市场主体、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和多种交易方式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为郑州农产品走向国人餐桌搭建起平台。目前,全市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位于中心城市的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水产以及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

现代农业理念的渐入人心和生产模式的变革,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2000年,郑州农民纯收入只有2912元,然而到了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121元,增长1.8倍。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57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14元,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