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郑州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色原野上的嬗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绿色原野上的嬗变
——“新世纪·郑州十年”系列报道之五
我市蔬菜研究所培育的大南瓜。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大闸蟹香喷喷,农家乐推动了我市乡村游。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本报记者 赵新蛟 刘俊礼

现代农业是和传统农业相对应的业态,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时期的农业较它之前总有不同方面的进步,而每一个进步都是更加趋近现代农业的见证。

跨越历史的长河,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以此为分水岭,我们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现代农业的新探索,开启了对现代农业的认知过程。

“我市有意识地对现代农业的尝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市农委副主任李新有介绍,当时,我国开始进行加入WTO谈判,国内各行各业纷纷出台应对措施,农业方面提到农产品出口将更加困难,农民增收将更加困难,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大棚蔬菜发展迅速的山东寿光、养殖小区搞得较好的北京通县和河北石家庄、国内出口前沿的广州、深圳等地,召开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现场会,学经验找差距,与会人员在震撼中强化了紧迫感。

在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入审视中,我们进入了新世纪。

坚定信心向现代农业跨越

如今,当我们看到: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大棚里孕育着高科技含量的蔬菜瓜果,车间里进行着标准化的食品加工,操着键盘的农民兴致勃勃地谈着产品认证、欧盟标准……不能不由衷感叹十年间我市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省会城市是标杆,要发挥示范效应,郑州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有所突破。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郑州的政治责任担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要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带。

经过持续不断的调整,郑州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不到4%,已经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该如何为其发展定位?

郑州的决策者思路是明确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决不能动摇,即使不到1%的比例,我们也要百分之百地重视。要充分认识农业对社会稳定,城市生活需要、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在发展上要“跳出农业看农业”。

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农业现代化”。2003年,郑州发展思路调整,前二者位置发生了变化,坚持了“带动农业现代化”一条。

长期以来,农业在对国计民生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农业上的“欠账”一定要还,实际上,一进入新世纪,郑州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就在逐步增加。2003年,郑州选择“推进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下发《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明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当年起,市财政连年对龙头企业发放贴息贷款,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这样的理念和投入令外界刮目相看。

2008年起,贴息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追加到1800万元。

2004年,郑州提出“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用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成果反哺、支持、服务农业的思路、实践更趋成熟、坚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年,郑州的发展思路是“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这时的郑州农业经过持续不断的输血、扶持,已经羽翼渐丰,有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由“带动”到“发展”,显示了状态上的主动与从容。

翻阅近十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等这些现在看来均属现代农业范畴体系的内容保持了衔接上的一致性,只是不同年份的文件结合当年的实际情况,任务更具体,操作性更强,表述的侧重点不同。

沿着既定的思路,从2002年至2007年,《郑州市环城现代化都市农业规划》、《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郑州生态水系建设总体规划》先后颁布。

《郑州市环城现代化都市农业规划》提出“在环城高速公路以内6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重点发展花卉、蔬菜、水果及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都市型农业”。

《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以都市型、近郊型、远郊型三个农业圈层的区域架构,从战略上谋划现代农业,把全市农村纳入现代农业的广阔视野。

《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郑州生态水系建设总体规划》表现出郑州开阔、博大的胸怀,是农业观念上的大解放。

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产业化是标志更是发展方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出台指导意见,坚持从基础抓起、从关键环节抓起,不断强化激励导向机制,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有坚守、有创新,奏响了一曲曲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崭新乐章。

农业产业化龙头劲舞

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侯建芳介绍,公司已经建立了包括饲料生产、种猪繁育、生猪养殖、种蛋生产、鸡苗孵化,技术研发、疫病防治等在内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年销售生猪48万头、种蛋8500万枚、鸡苗1200万羽。目前,加盟农户已扩展到新密、长葛、中牟等8个县市82个乡镇,直接带动1万多户农民年增收5万多元,间接带动50000余人就业。

雏鹰公司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扶持。

2009年年底,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8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0家。由龙头企业带动,我市形成了食品工业集群、饲料工业集群、乳品工业集群、流通产业集群和现代示范园区集群。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共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带动农户138.6万户。

产业链条的延伸,促进了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在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型企业有108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三全、思念为主导的速冻食品产业链,以金苑、正龙为主导的面粉和方便面加工产业链,以奥星、帅龙为主导的枣制品加工产业链和以聚丰、广安为主导的饲料加工产业链等。由思念、三全带动的河南速冻食品产业已发展成拥有60多家规模企业的产销集群,产品种类300多种,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60%。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4个出自郑州。

郑州人用工业化的手段,将田野变成了一座座工厂,造就了大量新农民群体。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登封市卢店镇杨岗村无公害蔬菜基地,175座日光大棚连成一片,棚内,黄瓜挂满枝头,一畦畦蔬菜青翠欲滴……村委会主任申书保说:“村里已经发展了30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每座大棚年纯收入达4万多元,村里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3000多元到现在的8000多元。”杨岗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村里成立蔬菜合作社,他们生产的蔬菜得到了省市农业部门认定。

传统的分散式经营是困扰农业增效的瓶颈之一,推进组织化生产,是打开这一瓶颈的“金钥匙”。

2005年,郑州市成立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禽畜、畜牧、花生、蔬菜、果业、奶业、桑蚕7大产业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72个,其中2009年新建合作社160个。全市成员总数为7.9万个,带动农户16万多户农民增收。郑州市通过辅导员制度指导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做法被农业部称为“郑州模式”。

郑州的农民合作社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并逐步步入联合发展的轨道。上街区老寨河雾云山花椒合作社引进了先进设备,建设包装加工厂,进行产品加工包装,目前已开发杂粮包装产品8个;新郑市惠民大樱桃生产合作社建立樱桃交易市场,每公斤销售价格平均达25元,产品远销山东、辽宁、吉林、广东等地。荥阳市联合养猪专业合作社,由养猪专业合作社、种猪场、饲料厂、养殖机械厂、屠宰厂、生猪运销户和沼气合作社共43家成员单位联合组成,从种猪、饲料统一供应,到统一饲养模式,到提供市场信息、生猪运销、屠宰加工,到沼气服务、废物利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化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利润。

观光农业服务都市

在现代农业的旗帜下,郑州出现了生态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多种表现形式,而观光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人们最感同身受的。观光农业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它改善了城市生态,也让都市的人们度假、休闲有了更多的选择。

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或依托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等丰富资源,结合当地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和地形地貌特点而开展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带三区”四大组团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在沿黄的金水区姚桥乡,惠济区花园口镇、古荥镇等地,休闲垂钓让人流连忘返,渔家餐饮引得食客爆棚;在中原区须水镇、二七区的马寨镇等连片发展的区域,四季花木长青,农家风情醉人;以二七区的侯寨乡为中心的城南地区,春天尝樱桃,夏天吃葡萄;东南部的金鹭鸵鸟园等景区,集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游客络绎不绝。

由2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演变而成的观光农业园,成为郑州观光农业的最大亮点。由丰乐葵园发展起来的丰乐农庄,拥有现代旅游的多种要素,并在2006年成功承办了首届全国农博会,连续多年入选郑州十大优秀景区。

目前,郑州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能力1500万人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大手笔做好生态文章

一个城市良好的生态,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软实力和无形的竞争力。

新世纪的十年,郑州在生态建设方面不乏大手笔。

2003年,郑州启动森林生态城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4亿元,至2008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01.15万亩。市区北部沿黄河大堤成功构筑了一道74公里长、1100米宽的绿色屏障,有效抵御了风沙对市区的侵袭。城市近郊建成五大核心森林组团,基本实现了“森林围城”的规划目标。

针对森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固土保肥、防风固沙、防污吸污、降低噪音、固碳释氧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2007年、2008年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连续对郑州森林生态城范围内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货币化计量总值分别达到122亿、146亿元。仅从森林吸收的热量计算,就相当于在市区周边安放了1600多万台天然空调。市区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优良空气天数稳步上升,这是在郑州生活的人们的切身感受。

2006年,郑州紧锣密鼓启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同时,城市河道的疏浚率先展开。规划将城市及周边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纳入整治范围。 随着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贾鲁河、须水河、索须河一期治理工程、潮河治理工程依次竣工。自2006年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启动以来,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19亿元,完成从花园口提灌站提黄河水向市区北部4河渠的输水工程,先后对14条河道渠段进行了大规模生态治理,总长283.02公里,形成河道水面9平方公里。今年4月29日,在市民的翘首期待中,郑州生态水系通水。根据规划,2020年前,建设生态景观,形成人水和谐的河网水系,实现 “水通、水清、水美”。

一个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生态和谐、风情万千、人民安居的新郑州不再是遥远的梦。

大事记

2001年,中牟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2年,《郑州市环城“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规划》(简称“34810规划”工程)颁布。11月13日,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成立。

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提出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的贷款项目进行贴息。4月,郑州市畜牧局成立。2003年10月至2007年1月,郑州市先后实行蔬菜、猪肉、水产品、水果市场准入。

2004年12月1日,郑州市出台《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规划》。规划都市型农业圈层、近郊型农业圈层和远郊型农业圈层格局。12月2日,“花园口”牌大米成为我省首家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大米。12月17 日,《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2005年6月28日,郑州市水产管理局揭牌。10月10日,《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经会议表决,获得通过。

2006年3月9 日,郑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揭牌。9月,首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在丰乐农庄举行。11月7日,郑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举行。

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3月23日,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荣获首届“共筑诚信——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特别贡献奖。5月16日,《郑州市沿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009年4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12月, 《郑州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10~2020)通过专家评审。12月19日,《郑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专家评审。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