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郑州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绿城荡起双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让绿城荡起双桨
——“新世纪·郑州十年”系列报道之六
人民公园美景如画。 本报记者 李 焱 摄

本报记者 裴其娟

出门走坦途,驻足嗅花香,双亲游园漫步,幼子河畔玩耍。城市面貌巨变带来的惬意生活,让郑州市民黄大勇心中充满了作为省会人的自豪感。而在十年前,家住商城路的黄大勇和他身边的人们还时常被路不平、灯不明、道路积水所困扰。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必将在郑州城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规划建设郑东新区的同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郑州市投入资金上千亿元,对中心城区实施了波澜壮阔的大手笔保护改造,让这个落寞多年的千年古都,再一次脱颖而出,成为设施完善、品位彰显、辐射带动力提升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既要规划建设新的城区,又要保护改造中心城区;既要提升郑州的城市品位,又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宜居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既要体现出辩证法,还要体现出民本意识。

划着保护与改造的双桨,郑州驶入了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黄金水面。

保护改造

奠定城市发展基石

21世纪之初,沿海产业带向内陆转移风起云涌,中部城市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城市的形象成为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而当时郑州由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投资太少,有数据显示:“一五”到“七五”城市建设资金(包括市政工程养护费)分别是:1879万元、1234万元、990万元、2053万元、3540万元、13355万元、45321万元。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对外形象和吸引力,与中部崛起看郑州、郑州要在中原城市群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历史使命相去甚远。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建设一个郑东新区,可以迅速提升对外形象,却无法替代中心城区多年积累的强大功能。以2002年郑州市46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要在人口密集、车辆拥挤的老城区频繁实施城建“手术”,让老城区升品位、上档次,一缺资金、二缺环境,在当时的普通人看来,简直异想天开。

经过深思熟虑,郑州市委、市政府果断、科学地确定了新老城区和谐共生、比翼齐飞的城市发展理念——既要规划建设新的城区,又要保护改造中心城区;既要提升郑州的城市品位,又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宜居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既要体现出辩证法,还要体现出民本意识。

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工作的协调性,以及为民谋利、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宜居性的决心。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专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资本主义经济认为,城市发展的规律意味着坚决无情地扫清日常生活中能提高人类情操,给人美好愉快的一切自然景色和特点。江河可以变成滔滔的污水沟,滨水地区甚至使游人无法接近,为了提高行车速度,古老的树木可以砍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可以拆除。

如何防止西方城市发展的弊端在郑州重演?防止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极易形成的“千城一面”?在城市复兴与对人文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中,郑州在苦苦思索。

“绝不能摧毁历史文化内涵,代之而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形成没有历史的城市壳子。” 基于这一正确认识,郑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保护改造中心城区的理念,即在中心城区改造中,要保护好老城原有的厚重、古典,保护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文化韵味和悠久的历史底蕴,特别注重25平方公里范围内商城遗址的保护。

紧扣时代脉搏,郑州市对中心城区的保护改造思路,在创新中日臻完善,为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针。

2001年~2002年,郑州启动对商城东城墙的保护工作,实施了城墙绿化、加固等试点工程。

2002年,以郑州市老城区保护改造总体概念性规划的完成为标志,我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城市”的序幕正式开启。

2002年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保护改造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这是个完整的城镇化思路,新老城区并重,和谐共生,没有偏废。提出“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意味着工作重点在城区,尊重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2003年,是中心城区保护改造的元年。当年,成立了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整治协调领导小组,“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目标,成立15个指挥部,完成对老107国道、10个主要出入市口、21条景观路、113条背街小巷、二七广场及周边地区、熊儿河及东风渠的综合整治,新建小游园79个;完成21条景观路两侧900多幢沿街建筑的清洗、拆除或高标准粉饰;取缔改造旱厕340座,升级改造公厕175座,设置移动式环保公厕44座。由于大力实施街景、公厕整治和游园建设,2003年被称为郑州市的“公厕革命年”、“街景整治年”和“绿地、游园建设年”。当年,拆除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逾200万平方米,在全国受到关注。

保护老城区从一开始就受到重视。成立了商城遗址保护改造指挥部,制定了《郑州商城遗址整体保护规划》,拆除商城城墙附近的大片违章建筑,修建了保护城墙的多处公园。此外,棉纺厂大门等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古旧建筑、坡顶房也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了保护性改造。

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一揽子浩大繁复的基础工程,持续了整整三年。

2006年,中心城区形象明显改善,郑东新区各项规划设计完成,规模初显,郑东新区由规划建设进入加快建设阶段。郑州的城建思路微调为“加快建设郑东新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带动中小城镇发展”。

从“保护改造”到“改造提升”,需要的不仅是大量资金的支撑,更冒着滥拆乱建的危险。郑州的城市建设,既要适度超前,又来不得任何不切合实际的冒进。很快,在随后的2007年,郑州市的城建思路迅速回归到“加快建设郑东新区,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带动中小城镇发展” 。

2006~2007年,基于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建设目标,中心城区也相应提出“三年一大变、五年上水平”的奋斗目标,开展了以“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精品街区、提升文化品位”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008年,遵循着“建设和谐郑州、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郑州确定了城市建设的“十项目标、十项工程和十项任务”,开展地铁一号线、解放路立交、火车西出站口建设和10条精品街整治,开展“垃圾不落地”活动。

2009年,是郑州城建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年城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1亿元。围绕“三化两型”发展战略,地铁一号线全面开工,BRT公交系统投入运营,嵩山路立交、航海路、二七路等整治工程完工。

201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195亿元,把“畅通郑州”作为全年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主题,力争3~5年内实现郑州交通拥堵根本改观。

十年间,从中原城市群龙头到现代化大都市,从跨越式发展到“三化两型”城市,无论郑州市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城市建设的载体,以人为本保护改造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思路始终一以贯之。

终极目标

以人为本建宜居城

爱默生有句名言:人生中每一天都应该过得美好。

“而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它最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刘易斯·芒福德说。

对于一个城市人来说,美好的生活绝不仅仅指拥有足够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能享受到干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阳光和优美景色。

郑州市实施十年的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就是为了圆一个宜居城市的梦,为了把郑州从一个黄河南岸的“风沙城”,打造成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净、绿、亮、美、畅”的宜居之城,一个能够安居乐业、具备中原城市群龙头城市诸要素的投资之城。

郑州市2003年提出的中心城区改造的目标、原则和要求,无不蕴含着人文精髓。一条原则,用以度量中心城区改造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成为恒定的标准;三个要求,将现代理念和人文精神精巧结合,成为工作铁律——

中心城区保护改造的一条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三个要求,一是实行“三控制三增加”,即在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土地审批、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数量,增加广场游园、增加生态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拆迁安置工作努力实现“两好”目标,即群众搬迁后居住条件要比原来好,安置后生活要比原来好;三是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不搞大拆大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使中心城区既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兼具时代特色。

十年重塑

现代都市品格凸显

思路决定出路。在中心城区保护改造正确思路的引领下,郑州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建设最好最快的十年。

从脸面到心肺,从筋骨到血管,修路,架桥,建绿地,治河渠,美化街景,打通断头路,改造城中村,扮靓出入市口……十年间,郑州实施了数以百计的城建项目,重塑了郑州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品格。

这是一次关于功能的重塑。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克上任伊始,便带领市政局负责人骑自行车察看背街小巷,这才有了我市对600条支路背街小巷的大范围整治。以解放路立交、农业路下穿铁路编组站立交建设和沿线单位夜景照明工程等为代表,郑州坚持不懈实施道路新建、改造和断头路打通、夜景照明、积水点改造、公厕改造和市容设施整治等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功能显著增强。

这是一次关于品位的重塑。2003年,郑州在中心城区保护改造、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响亮提出“着力克服‘土气、小气、俗气’,努力确立‘洋气、大气、雅气’”。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各项工程决不是“从地上到席上”的低水平建设,而是以国际大都市为坐标,充分体现超前思维,强化品位,精雕细琢,打造出中州大道、曼哈顿广场、二七广场人行廊桥等精品工程、名牌工程。特别是燕庄“化蝶”而成的曼哈顿广场,不仅承接了美国“零售业大王”沃尔玛在郑州的第一家分店,而且见证着都市村庄人由村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由“点、线、片、面”组成的夜景照明,一度成为郑州的城市名片,“白天看市容、晚上看夜景”成为来郑参观考察的“必修课”。此外,还对京广、陇海两条穿城而过的铁路沿线进行大规模整治,清理陈年垃圾、粉饰建筑墙体、新增游园绿地,让外地人对郑州的第一印象大为改观。

这是一次关于生态的重塑。一手建设发展,一手种树治水。在对穿越市中心的“两河一渠”整治为生态景观走廊的基础上,2006年,市长赵建才提出建设生态水系工程,把生态水系整治由市中心延伸至城市外围。在赵建才的推动下,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实施的公园、游园建设,生态水系整治卓有成效。2003年,郑州提出“市民出行500~800米见到游园绿地”的目标,随着绿量的增加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提高,2006年,这一目标提升为“市民出行300~500米见到游园、绿地”。政府买绿、见缝插绿建成公园、游园、绿地200多块,市民出行500米见到游园绿地的愿景成真;黄河大堤旁,一条74公里长、1100米宽的防风固沙林带成为生态屏障;以截污、护砌、绿化、引水为内容的生态水系整治如火如荼,“两河一渠”已由臭水沟变身绿廊环绕、清波荡漾的生态景观走廊,十八里河等河渠完成前期整治,注入黄河水;王新庄、五龙口、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和八岗污泥处理厂先后投入使用,淮河流域郑州段实现污水无害排放。一个“城在林中,山水融合”的郑州,平添了灵气和魅力。

为了把绿地建到居民区附近,市区两级公园、游园建设指挥部想方设法,针对中心城区土地紧张、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大胆尝试,采取长期承租土地的方式,先后建成了绿荫公园、航海广场、光大广场、长平游园等。为了在楼群密集的建成区辟出游园用地,各区有关负责人更是绞尽脑汁:文化路与东风渠交叉口附近一处约30亩的土地,本来已由市储备中心收回,如果出让,收入可达8000万元至1亿元,为了给附近密集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去处,经市政府协调,在减收市土地储备中心当年上缴费用的前提下,由金水区出资3000万元回购该块土地,并投资800万元,建成学梓公园;中原区大岗刘村出让土地建成儿童游园;二七区投资800多万元在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等繁华地段建游园;惠济区下大力气搬走垃圾山,建成秀竹园;管城区整治河道建公园。不少游园除了征地建设费用,还需要支付可观的拆迁费用。

这是一次关于体制的重塑。郑州市大胆改革环卫清扫保洁体制,以点带面,实行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主次干道道路清扫保洁达到全国一级标准。如今,以金水区花园路办事处为试点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也在逐步走向市场。

便民惠民

宜居城市渐行渐近

这十年,保护改造的触角几乎延伸至中心城区的每个角落,惠及每一个市民。经历这一轮的改造,郑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花更香,宜居城市的脚步渐行渐近。

十年间,郑州市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共新修、改造道路600余条,新建立交桥31座;新增绿地面积6270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696个绿城广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7平方米;市区100多个积水点基本被消除,熊儿河、东风渠、中州大道、西北环、郑花路等一批生态景观廊道初步展露芳姿;25个城中村(组)完成土地招拍挂,占批准实施改造村(组)的26.3%,共盘活土地11472亩。一厦庇万物,崛起在城中村的幢幢高楼,圆了无数市民改善居住条件之梦。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郑州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000年的两倍,人均住房面积、立交桥总数约为2000年的2.5倍、3.6倍。

如今的郑州,早已从建国之初的雨天一身泥、刮风一身土的“风沙城”,蜕变成一个净、绿、亮、美的宜居城市。

商城遗址保护基本完成了文庙重建及城隍庙修复工程。沿商城城垣遗址规划的商城博物苑、商城保护公园、商城夕阳楼公园等三处节点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与沿路的文庙、城隍庙、清真寺及二七广场等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

2004年以来,中心城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优美庭院、舒适小区建设指挥部,后更名为省会改善人居环境办公室,对城区内近400个社区、3230个小区、1928个单位人居环境进行以修路、刷墙、增绿、安装健身器材等为内容的改善,采取市奖补,区、办事处扶持与单位筹资相结合的办法,着力改造提升二类社区、消灭三类社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社区、单位庭院环境整治共投资15亿元,创建成以鑫苑名家社区为代表的人居样板示范社区63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15.8%,一类社区321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80.3%,一类单位1561个,占全市单位总数的80.5%。三类社区基本得到消除。

“楼刷新了,路修平了,水疏通了,还种了花,装了崭新的健身器,退休后和几个老姐妹经常在院里活动活动,可得劲儿!”对于社区内环境的变化,烟厂社区的退休职工宋大妈赞不绝口。“现在住着舒心了,以前可不行——以前院里的路上都是坑,垃圾堆没人清,又脏又臭,都不敢让亲戚朋友到院里来,怕丢人!多亏办事处和俺单位共同整治,才有了今天的好环境。”在郑州,类似环境发生巨变的小区比比皆是。

为了最大限度地整合改善人居环境各项资源、节约成本、加快步伐,2003年,郑州市从科学发展出发,提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城联创”。2004年年底,又以超常的魄力确定“四城联创”目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项创建齐头并进,实施了“两河一渠”、背街小巷、铁路沿线、“五小”、集贸市场等整治和园林绿化建设,其中铁路沿线清理陈年垃圾35万立方米,新植绿化57万平方米,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卫生死角一跃而为郑州一道风景线。

宜居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不胜枚举:星罗棋布的游园,让市民出行300~500米就能见到游园、绿地;全覆盖的路灯和点、线、面交相辉映的夜景照明,大大提高了市民夜间出行的安全系数;免费开放的市区公厕,解决了人们出门在外如厕难的问题;升级改造后的“五小”门店、集贸市场整洁卫生,市民就餐、购物环境更加放心;赏心悦目的“两河一渠”生态景观走廊、中州大道、十条精品街、二七广场等,让外地人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郑州已由十年前的“小气、土气、俗气”出落得“大气、洋气、雅气”,实现了“白天干干净净、夜晚亮亮堂堂、常年平平安安”的宜居目标。变美了的郑州,美誉度随之提升。2006年以来,郑州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等称号。2007年,《瞭望东方周刊》对国内31个主要城市的总体幸福感调查表明,郑州市民的城市文明幸福感、城市发展幸福感、对政府官员感知的幸福感分别位居第6、3、2位。

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形象美好、品位跃升、适宜居住的大都市令世人刮目相看。据市接待办统计,从2004年起,多个地级市领导带队,考察郑州中心城区整治和城市规划建设,其中2004年148个地级市,2005年232个城市292批、13000多人,2006年120个城市近2000人。

超常胆魄

化解跨越式发展瓶颈

中心城区十年保护改造,无疑给郑州留下了真金白银的硬件设施,除此之外,郑州还收获了什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基于跨越式发展超常胆魄的一些城建理念,将值得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规划超前,防止重复建设。清华大学、上海市袁采堂、澳大利亚PTW等国内外一流设计单位参与郑州中心城区保护改造的设计规划,从根本上拉高了坐标。规划一经确定,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资金问题降低标准,不对非法建筑姑息迁就,既保证了工程一旦竣工几十年不落后,又避免了因标准不高而重复建设的浪费行为。

适度“按揭”,化解资金困局。2004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刚刚驶入跑道的中心城区保护改造面临熄火的局面,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克及时确立“握紧拳头、集中精力、突击打造。一保吃饭、二保运转,其余资金集中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时任市长王文超提出 “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适度借贷、多方融资”的城市建设理念。时隔多年回头审视,正是这种在当时并不被所有人理解的理念,为城市建设赢得了主动,赢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是我市新三年跨越式发展关键之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郑州市将沿着中心城区保护改造的既定思路,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和注重改善民生,构建特色宜居城市。

新的发展蓝图已绘就:将以“畅通郑州”为目的,投资195亿元,全面实施路网结构完善和交通体系建设工程,使市区交通状况明显改善;4条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省定责任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以上;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150万平方米,廉租房新开工15万平方米;力争15个左右村(组)进入土地挂牌出让程序。新批准5~10个具备改造条件或者重点工程涉及的村组纳入城中村改造;重点推进“二七商圈”和“商城遗址”项目改造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跨上新高度的郑州,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