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颖 见习记者 黄 盈 文 李 焱 图
看过电影《孔子》的人,都会对豪爽刚毅、为国牺牲的子路印象深刻,然而,作为孔子得意门生的子路竟然还会舞一套刚柔并济的八卦拳,你听说过吗?4月28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报道团一行走进开封县袁坊乡袁坊村张景歌老人家中,这位子路八卦拳的第三代传人挥舞起一对流星锤来,让人惊叹不已。
相传子路家境贫寒,经常受到市井无赖的欺辱,为了保护自己,每天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纺线,子路就与自己映在墙上和地上的身影对打,时间一长,他逐渐摸索总结出一些拳、腿、脚、掌用力打击的套路规律。后来,子路拜师孔子门下,跟随孔子求学,即使在卫国担任官职后,仍没有放弃习武,还不断得到孔子的指导。经过几十年的苦练,他对自己这套拳术招式不断筛选,使之固定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拳术,孔子将其定名为“子路八卦拳”,成为我国传统的古老拳种之一,距今已有2400年历史。
归结起来,子路八卦拳由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医术、独门绝技组成,基本特点是进退腾挪走阴阳八卦步法,进中带防,退中带打,在实战中防不胜防,常以后发制人,你打我不护,我打(你)护不住。在传承过程中,又分为红拳、白拳两派。该拳术自清末由袁坊张建家大师在黄河两岸传授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
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白拳在开封县流传100多年,据子路八卦(白拳)的第四代传人张继永介绍,这套拳术在民国时期名噪一时,当地先后获得金、银、铜奖者有70多人,获奖者中,4人被授予“全国武士”、“全国甲级武士”等称号。近来在当地发现了拳谱、秘籍,经过分析、对比,当地村民才发现自己所练的竟是子路八卦拳。
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习武的人逐渐减少。目前,在当地会该拳术的长者已风烛残年,中青年则寥寥无几,很多套路习练者仅一两人,濒临失传。张继永表示,他们正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古老拳法的保护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