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文霞
五月的朝霞,灿烂多姿,给郑东新区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
壮观的国际会展中心,映衬在湛蓝的天穹之下,气势恢弘,摄人心魄;别具特色的河南艺术中心,倒映在碧波荡漾的如意湖畔,袅袅婷婷,如诗如画。
人流、车流、茵茵的草地、五彩的灯花……
一道道美丽的剪影,一幕幕精彩的传奇。7年间,一个新城区横空出世,神话变现实。
郑州,因东区而壮美;河南,因东区而荣光。
2001年7月,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指示: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8月,郑州向国内外发出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设计邀请函。12月16日,以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为评审组长的国内外规划权威反复比对优选,以30︰1的绝对票数选定黑川纪章的设计方案。12月28日,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2002年4月,郑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宣告郑东新区大规模建设起步。12月,在世界城市规划会议上,郑东新区荣获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2004年8月17日,郑东新区首次举行土地拍卖,CBD内环A—40拍出1825万元(约合265.27万元/亩)的“天价”。
2005年1月30日晚,郑东新区起步区道路首次亮灯。10月21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首次开展。12月,郑东新区水、电、气、暖等生活设施全部配套到位。
2006年12月15日,郑东新区入住的第一家医疗卫生单位——天赋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开门应诊。
2007年6月,郑东新区建成的第一所高中——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中学面向全省招生。7月4日,CBD如意湖环湖雕塑《群英会》荣获全国城市雕塑最高奖。
2008年2月2日,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总结表彰暨“十年建新区”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任务完成,“十年建新区”启动。
2009年6月19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城市纪念碑落户郑东新区。
郑东新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杰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坚持规划不动摇,成就了一个特色东区
郑东新区作为中原崛起的龙头,是郑州、河南首次站在世界、全国视野去审视自己的杰作。跳出了“摊大饼”的传统老路,用全新的思路去探索新世纪新郑州的发展脉络,一个有特色、高水平的规划是东区成功的基石。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让郑东新区赢得广泛的支持率,成为东区建设的强大推力。
当时光回溯到上世纪末,此时的郑州可谓“貌不惊人”:2000年,建成区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259.1万人,当年的GDP只占全省的14.4%,人多城小,首位度偏低。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拍岸而来,置身内地,犹能感受它迅疾的脚步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凭海临风、活力四射,“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让黑土地上春风荡漾,“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辽阔的西部热血沸腾。中部各省更是摩拳擦掌,欲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中做一个领舞者。
1998年,国务院批复《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提出郑州城市化水平达70%~80%,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600万人。以郑州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可以覆盖3.6亿人口,以1000公里为半径可以覆盖7.9亿人口。作为有着近亿人口大省的省会,郑州机遇与挑战并存。
进入新世纪后,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外界评价河南没有一座像样的城市。缺乏竞争力强的核心城市,成为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此时,全国建设新区的热潮正悄然兴起。从2001年起,杭州的钱江新城、重庆的北部新区、南京的河西新城、贵阳的金阳新区等相继开建,为各自的城市“升级”、“扩容”。新区战略成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有着3600年商都荣光的郑州,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无尽遐思,如何选择,从而担当起应有的重任?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的郑州,如何打破瓶颈,突围中部?偏小的城区规模、狭窄的城市空间,经年的历史欠账,让郑州在未来发展中难以闪转腾挪。郑州,必须通过重新确定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软硬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占得先机。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视野高远,力道千钧。
上世纪末,原107国道(现中州大道)东面的军用机场搬迁后,空置一个3.45平方公里的区域。郑州市的决策者及时抓住这个难得时机,在这里开始谋划郑州的未来。市政府初步设想是向港澳地区招商引资,取名“港澳新城”。因其在郑州城区的东边,故也称郑东新区。
2001年7月、8月,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先后两次听取郑州市关于郑东新区规划的汇报后指示: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把郑东新区定位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2002年他为起步区定下“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
还处于蓝图中郑东新区,从数平方公里迅速扩展至150平方公里,其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新郑州。高远的眼光,前瞻的思路,让蓄势待发的郑州摒弃小步快跑,发力新区建设,进而打开了郑州跨越的空间。
郑东新区独特的城市气质让人记忆深刻,领略过它的美的人常用“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来称赞它。这是因为,郑东新区从“出生”开始,就瞄准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力免千城一面。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李克要求:解放思想,国际招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用世界的眼光、专家的智慧规划建设郑东新区。
2001年8月,郑州向国内外发出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设计邀请函,这也是郑州首次把城市设计权推向世界,17家国内外声名赫赫的设计单位前来竞标。
2001年11月15日,以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为评审组长,来自建设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著名规划专家奔赴郑州,对各设计单位提交的方案进行评审。日本的黑川纪章事务所、法国夏氏事务所、澳大利亚COX集团、新加坡PWD集团、美国SASAKI公司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6家单位进入初选。
2001年12月16日,以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为评审组长的国内外规划权威再赴郑州,反复比对优选,以30︰1的绝对票数选定黑川纪章的设计方案。2002年12月,郑东新区总体规划在世界城市会议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设计奖”。
2002年3月1日,郑东新区概念规划方案举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公开展示,市民首次投票参与城市方案设计。9万余名市民参与,90%以上支持黑川纪章的设计。专家、公众、政府最终达到共识,这种“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方法在郑州城市建设史上也是首次使用。
坚持实施规划不动摇,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郑东新区总体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作出相关决议予以保证。在之后的专项规划,同样采取国际招标、集体评审等方式,由专家及规划建设部门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重要建筑方案评审必须有院士参加,从而保证了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及连续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走样、变形。
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组团模式,这些超前的理念今天正梦想成真,鲜活、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郑东新区也走过了规划制定阶段、起步攻坚阶段、快速发展和建管并重阶段,如今已进入建设、管理、繁荣的新阶段。
郑东新区是一例现代化城市的典范。勇于创新,迎难而上,严格标准,打造出一个精品东区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在郑东新区的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不降低,全力打造精品工程。郑东新区的成功建设,充分体现了郑州、河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改革创新是郑东新区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建设者创新理念,创新手段,跨越发展,用科学的眼光谋划发展,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建设,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实现了东区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吹响了“水域靓城”大建设的角号。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郑东新区现场办公时强调:“郑东新区建设关乎郑州的投资环境,刻不容缓,一定要加快建设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出形象。”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新城区,难度之大、困难之多超出想象。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任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丁世显介绍说:2003年4月,一场全国范围的抗击非典战役打响,郑东新区人员限制流动,材料无法进场,所有工程几近停工;非典刚过,时断时续、长达数月的夏秋雨汛不期而至,73场、90多天的降雨,使整个工地一片汪洋,无法正常施工;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郑东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一年竟没有贷到一分钱。
曾任郑东新区常务副主任的戴用堆提及当初的情景还记忆犹新:2004年年初,几乎所有市政工程都停工了,有些施工队干脆撤出了工地。郑东新区没有建成一条道路、一座桥梁,现场一片荒草。而市政设施不到位,一切都是空谈。
艰危交逼,事业出焉。
与其他新区建设模式不同,郑东新区一不靠财政,二不靠政府机关搬迁。2000年,郑州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6亿元,2001年也有56亿元。对胸怀壮志的东区来说,这两条路走起来都太慢。
新思维才能实现新跨越。通过“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和可持续发展”, 郑东新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
当时市政府只投入10.5亿元,还是作为原飞机场的拆迁补偿,这也是政府唯一的投入。市场之手如变魔术一般,靠着这十个亿的政府投入,东区成功撬动上百亿资金涌入。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郑东新区发展的若干规定》。2004年8月,郑东新区CBD内环的一块土地成功拍卖出265万/亩的最高价,被媒体称为“郑州第一拍”。此后,东区所有的土地都实行招拍挂,土中生“金”的运作模式,推动了东区滚动发展。
依托55.5亿元的银行贷款,东区管委会累计支出近200亿元,7年多时间净增收益150亿元。靠着这些资金,郑东新区修了道路、桥梁、水系,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社区卫生站等民生项目,按时足额支付了农民的征地拆迁和安置社保资金,为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打下坚实基础。2005年,郑东新区起步区市政设施基本完成。2006年,如意湖、运河注水通航。
从规划到决策,从理念到实施,从建设到管理,郑东新区始终贯穿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
市长赵建才响亮提出:在郑东新区的建设中,谁砸工程质量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跨熊儿河的畅通桥是东区建设的第一座桥梁,为树立样板,仅是人行道板铺装就返工了三回,李克、王文超、赵建才都到现场当过“监工”。施工单位的人说:东区的活儿真难干!“争红旗、亮黄牌”、“样板引路、精品示范”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建设精品工程氛围。活干得好,奖;干差了,罚!有6家企业甚至被清除出东区建筑市场。东区市政设施目标是“全省第一,全国一流”。水、电、气、暖、通信管网等市政设施一步建设到位,避免“天天挖沟”的城市病;市政管理首次实行公司化运行,20个人负责60平方公里的市政管理。
数字是生动的。截至目前,郑东新区累计完成近770亿元投资,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占到70%以上,东区管委会投入不到200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郑州考察时充分肯定了郑东新区的建设:“郑东新区是市场化运作,不仅使东区发展起来了,也把整个城市建设搞活了。”
郑东新区的建设打造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这里诞生出多项全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新纪录。
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共创新和推广了18项新技术,创造了8项全国之最。其中国内首次大面积曲面原浆混凝土施工,经过11次反复实验才终获成功,4万多吨的原浆混凝土,堆起来相当于一座20多层的高楼;展览大厅102米的净跨度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最大一个钢件重24吨,施工方首次请来500吨吊车帮忙,这也是如此重量级的吊车首次出现在河南的建筑工地上。而且展厅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大,这么大的混凝土地面,既要保证平整、光而不滑、耐磨,每平方米的面积还要能承受5吨的重量,土方回填时一定要均匀,不能有沉降;吊装如大伞般的会议中心房顶时,国内顶尖专家几乎悉数到郑会商,在全国首创了“空间多轨道旋转滑移技术”,才成功支撑了累计2万吨重的钢屋盖安装工程。该技术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工法。负责工程建设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魏深义曾说过:干了一辈子工程,就这个最难弄。经常睡不好觉,发愁。
2005年至今,郑东新区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建筑大奖400余项,年均获奖超百项,其中仅国家、省级奖项就获得近140项,获奖工程的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河南省精品工程最集中的区域。
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东区视察指导,对东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鼓舞。李克强同志调离河南前,几乎每月都要到郑东新区看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东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大量的困难和问题,并对东区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积极为东区发展创造条件,在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更是集全市之力建设东区,李克、王文超、赵建才等经常深入东区,及时解决实际难题。
郑东新区是一张靓丽的中原名片。完善功能,产业培育,让东区成为河南宜居宜业的首选之地,一个活力东区正一步步走来
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发展看新区。
担负着展示形象、龙头带动、战略推进重要使命的郑东新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培育产业支撑,使郑东新区成为活力、和谐的新城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新老城区和谐共存,深厚的中原文化与时尚的现代文明和谐交融。
产业发展是实现东区繁荣的根本途径,聚集人气的重要手段。
郑东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首席代表制、启用审批专用章,行政服务中心现场审批办结率由30%提升至70%以上,审批时间平均缩短至20天。快捷、方便、周到的服务树立起郑东新区的形象。
首家进驻东区的外资商业企业麦德龙2005年10月开业后,业绩提升之快让总部认为是一个奇迹。他们准备在河南再开新店。郑州店的负责人说:进驻东区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郑东新区已形成“三大商圈”。
第一个商圈是郑汴路的建材商圈。这里聚集了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好百年、金海马等建材巨头,尤其是前三家扎堆在一起,在全国也是罕见。共同的理由就是看好郑东新区的发展前景。这里也成为辐射全省及周边邻省的建材中心。
第二个商圈就是CBD和运河沿岸商圈。全国最长的3.6公里环形步行街,今年上半年首家新型业态的商家将要开业,年底前实现全部开业。宝龙城市广场的奥特莱斯、苏宁、千盛生活广场等相继营业,温哥华时代广场年内开工,并与王府井百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第三个商圈——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商圈,绿地、升龙等商业配套项目已开工建设。
据统计,目前东区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涉及金融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会展业、物流业等多种业态。郑东新区的财政收入已从5年前的4亿元上升到今天的32亿元。
CBD更是流金淌银。已引进金融(监管)机构56家,有45家金融机构已入住办公。累计引进注册资本超千万的企业总部近200家。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CBD”之一,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金融聚集区和企业总部基地正在形成。
城市的人居环境,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1200万平方米的园林景观、300万平方米的水面,让郑东新区天蓝水清气爽。15所大学、14所中小学和6所幼儿园,十几个医疗网点、上千家商业网点,四通八达的路网、公交线路,让东区成为宜居城区。家住东区的高女士最爱到如意湖散步,她说:我给朋友说住在东区,他们都很羡慕。东区的房价更是引领郑州的楼市。
4万多名拆迁群众为了郑东新区的未来,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各级政府对失地农民妥善安置,让拆迁群众共享东区发展成果。金水区崔庄的赵红恩高兴地说:“现在村子改成社区了,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社保、医保,什么都和城里人一样。尤其是生活环境变化最明显了,夏天基本上看不见蚊子和苍蝇了。”
这里有太多的河南的第一、全国领先值得我们骄傲:
建设规模大:一次性规划150平方公里建设新区。
投资强度大:7年投入770亿元,平均每年投入近110亿元。
建设速度快: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设新区。
拆迁安置人数多(一期): 4万多拆迁群众村民变市民。
这里有全省最高的高楼——280米高的郑州会展宾馆,目前主体核心筒已建至33层;最大的展馆——22万平方米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做规划设计;最大的艺术中心——7.9万平方米的河南艺术中心……
2008年2月2日,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总结表彰暨“十年建新区”动员大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区建设在郑州发展乃至河南实现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郑东新区要做科学发展的示范园、社会和谐的首善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者。
郑东新区带来一笔宝贵的城建财富。清晰、超前的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实干的作风,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东区
人们惊叹郑东新区建设速度,7年多的时间,神话变现实。郑东新区像一本打开的厚书,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的时尚,如意湖的水波,郑州之林的花草……都是它多彩的诗句。7年时光,建设者们在6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作画,或酣畅淋漓或精工细琢,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一座大美之城。
人们在思索、探寻、总结郑东新区成功的奥秘。
思路超前。从谋划郑东新区开始,省市领导视野高远,思路超前,气魄大,起点高,一下把郑东新区推向世界优秀城市的坐标体系。7年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路调整,与时俱进,从2002年的“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到2006年的“加快建设郑东新区”到2008年的“十年建新区”,不仅及时为东区建设指明方向,而且有力地推动东区建设速度。
规划高水平。特色鲜明、理念先进的规划让郑东新区卓尔不群,“赢在了起跑线上”。规划超前、规划先行、一切按规划办,“复制”成我市城市建设的“流程”,重要的区域规划和建筑规划,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参与。
市场化运作。“土”中淘金,用市场手段推进东区建设,跳出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城建老路,实现了东区的超常规、跨越之路。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无论省市领导班子如何更换,每届领导都把郑东新区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
郑东新区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河南没有一座像样城市的印象,千年古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周德奋说:以后谁要再说河南土气,就带他来郑东新区看看吧。大气、洋气、雅气成了郑东新区的新“标签”。
一张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厚的“河南名片”逐步叫响国内外。从2005年起,前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通过郑东新区这个精美的窗口,人们重新认识了河南、郑州。7年多来,境内外先后有40多个国家、31个省市区、700余座城市约9000批次、超过30万人来到东区,国内外媒体竞相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片神奇的土地。
郑东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足迹,也是郑州在全省首位度不断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位次不断前移的过程。7年来,郑州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不断增强,郑东新区功不可没。
郑东新区在变,不仅是景色越来越美,探索和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顿。今日的东区正朝着“十年建新区”的目标迈进。
“十年建新区”的目标任务是:到2012年,把郑东新区初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新城区,使它成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一张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成为中原崛起城市建设的新亮点、郑州经济增长的带动点和旅游观光的新景点。中长期发展目标是率先在全市建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水准的“三化两型”新城区。
副市长兼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哲介绍说,龙湖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三个重点区域是“十年建新区”的关键所在。
今年将开工建设的龙湖区域,是未来郑州最美的地方,环湖建有专用道,人们可以在湖边跑步、健身、骑自行车。而且龙湖还将引入低碳经济,首倡“低碳城区”。
龙子湖高校园区将实行体育场馆共建,由政府、高校、社会资本共建共享38个体育场馆,按照统一规划、分区分类的原则分期建设,最终形成市级体育中心,并向社会开放,这在全省也是首次。目前已有5个场馆开工建设。
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集铁路客运、公路客运、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被定位为“郑州市的城市门户”,它的建成必将发挥 “承东启西”的作用,成为带动郑东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7年弹指一挥间,旧貌已经换新颜。
郑东新区,一个郑州、河南用7年多时光雕琢出的城市精品。作为省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郑东新区凝聚了郑州和河南谋发展、图跨越的雄心壮志,卓然成为中原的“形象大使”。
郑东新区,一颗闪烁着迷人华彩的中原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