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历史古迹与可持续的文明

为修公路拆毁唐代古城墙,洱海情人湖被填建豪华别墅……近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热议,也让更多人开始质疑:为了城市发展牺牲环境和历史古迹的做法是否可取?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2284人参加的调查显示,超九成人愿意所在城市完整保留古建筑。(5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城市的古迹因有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珍视,值得保护,这是人的认知回到了常识上来。回到常识,就是回到理性。可以说,所有的历史都是本土人的当代史,所有的当代史也是本土人的历史。历史古迹是历史和文化的血脉所在,毁灭古迹遗存,历史的种种说法就将失去依据、依托;城市的群体记忆之链被砍断,回归精神家园之路的可能也要变为幻影。城市历史古迹,原本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的视觉,人们的体验,人们的内心资源,人们的确切见证。只有那种在历史荒原上行走的空心人才会轻视一个城市古迹的存在;只有那些不喜欢本土根性文化、价值观变异的人才会去破坏一个城市的人文历史生态。

从来不是问题的事情成为问题,这才真是遇到了问题。城市里的人和身边的历史古迹息息相关,并彼此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哪一天它们会成为一种障碍?视历史古迹为城市发展的障碍,是一些人的思维出了问题。以建设之名去毁坏历史古迹,就像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样,其意主要也不在建设。一个古建筑拆掉了,消失了,随之而起的便是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段城市历史湮灭了,一个或一批官员的升迁史就写成了。而且,在鼓励机制的作用下,这种游戏不断地被玩着,并要继续玩下去。这不是这些人因历史观的盲目而导致的行为的盲目,它是在利益尤其是个人利益驱动下,一些人对历史文化的有意毁坏。并且,它和一些官员热衷于建设规模浩大的伪古建,出于同一思维。

历史古迹是一次性的文化,毁灭了就不可再生。如果从经济发展做考量,它和一些人吃了点儿子孙饭不同,它是把子孙后代的金饭碗彻底给弄毁了。现代城市文明,是可持续的文明。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不能少了环境文明这一块,不能有文化的载体——历史古迹的缺失。就是说,城市文明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共存的整体,人们本身即在有生命的历史文化中生活,这是构建更好的城市生活的前提。

在本土,在当下,保护历史古迹与毁坏历史古迹之间的博弈一直以激烈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各方的言说似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内。实际上,本土城市中的历史古迹的毁坏与达到尽毁的程度也相差不多了,也没多少可毁的了,残余的一些多以孤岛的形态存在着。现在,千城一貌的城市向人们提供着千篇一律的杂乱生活,并同时证明着城市文明失去均衡发展后的沦落与悲哀。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