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富士康该为“九连跳”担多大责
不是拍电影
谁的“神童”,谁的“教育”
“三拍”行为艺术“曲终人散”?
“崽花爷钱”心理与豪华公厕
十载“驯楼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谁的“神童”,谁的“教育”

被誉为“神童班”的北京八中少儿班招生考试启动,1700余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前来赶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多出了500人,创下了历年之最。今年八中少儿班计划招生30人,录取率接近1∶60。(《京华时报》5月17日)

一批又一批的10到14岁的孩子,自1985年9月1日起走进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用4年的时间学完从小学5年级到高中3年级共8年的课程。在没有任何优惠待遇的情况下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结果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大部分读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甚至出了16岁的小博士。由此来看,北京八中的“神童教育”似乎成效显著,成果辉煌。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3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认识了26个字母,这种能力就丧失了。结果法庭判决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毫无疑问,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官司一定会输掉,并且很多中国父母都会站在幼儿园这边,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教你的小孩认字,你却告她,是不是神经有问题?

我们是一个重视神童、喜欢制造神童的国度,“神童教育”数十年来一直方兴未艾。虽然至今“神童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一定的“教育标准”,但简而言之就是加大学习量、加快学习速度,让少数有天分的孩子早成才、早成功。这或许没有错。然而问题在于:16岁的博士与26岁的博士除了有年龄的差异之外,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常规8年的教育课程,在4年的时间里读完,纵然教育者宣称的教育方法再“灵活”和“科学”,作为学生本人而言,显然要付出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即便他们是所谓的“神童”。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神童”,他们却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烂漫,不能不说,超常和超长的教育是对于孩子们天性的一种抹杀。以压榨儿童的长远潜力为代价,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仅取得一时的荣耀。这些年,我们培养出的“16岁博士”并不少,但真正能“成器”的又有几人?

没有几个孩子能对“神童”的桂冠感兴趣,趋之若鹜的不过是家长和教育者——“神童教育”的本质,说白了就是家长意志和教育意志双重推动的产物。家长希望孩子早成名,教育需要以“神童”来证明教育成绩,两者一拍即合,一哄而上。功利的心态助长了短视的教育,“神童教育”是一种“载体”和“工具”,而非“教育”。

谁的“神童”,谁的“教育”?这其实是一个值得久久思考的问题。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