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神厨
《萨卡拉计划》
图片
真 佛
赵云良的诗
党校同学
“误染丹青”却异彩(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误染丹青”却异彩(上)

原 非

徐小龙先生在他的一本画册中,是这样的介绍自己:亳丘野夫,误染丹青。亳丘是古域名,指商代都城西亳(今河南偃师境内)向南的一方土原。这方土原坦陈于嵩、洛之间,历史层积极其深厚,俯仰皆有气象。徐先生出身农家,自小承续当地耕读传家的民风,一边读书一边习农。惜乎书只读到初中,庄稼活却极其优秀。因有两把老茧在手,他便自称农夫。若按当时社会派定的角色走向,他原该守身畎亩,做一辈子庄稼把式才对。不想他却逾了本分,越了雷池,几乎是淘气地爱上了绘画。我和徐先生交厚四十余年,以我对他的了解,以他冲平雅淡的性格,这话虽有自谦成分,但绝非滥情虚套。那么,这话的真诚之处,要么是他小看了自己,要么是他自我要求太过严苛,无论画出怎样的画,都是个不满意。

或许,正因为他对自己的错估,又要求过苛,才使他对自己的天赋不那么倚恃,始终抱着画无止境的虚心,刻苦为之。几十年来,古今中外各等画论画作,只见他广为披览,但从未听他对某派某画略置微词,凡有片彩只线一技可师者,他都给予肯定和赞美。也正因为他对自己的错估和严苛,即使他后来有了非农业的社会身份,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农民的平常心,老实作画,既不追风时尚,也不搜傀逐怪,更不设市叫卖,只将深潜挚重的情感凝注笔端,执著而默默地作画,以色彩的语言表达农民的各种生存境况。农民,差不多是他画作的唯一主题。大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自称作画是为原始太阳而燃烧生命的人类,那么,徐先生则是为土地而燃烧生命的农民。在绘画理念上,他们庶几近之,都有着一样强大的信守和追求。

徐小龙先生的画路很宽,版画、国画、连环画、雕塑无不来得。尤其在版画、国画方面,皆有立标性的建树。大体上看,他的画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止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多以木刻为主,创作了大量具有高品位的版画作品,有数量不菲的画幅被国内国外美术馆所收藏。以我个人的喜好和理解力,有这样几幅特别中意。《给妻子的信》,以质朴的刻线让一位农村女子站立画幅中间,小侧身,赤脚,一手抚着肩头。那肩一定是磨疼了的,但面部却安之若素,了无苦情。周边则附以六个装饰性的方框,借以展示这女子的日常承担:炊事,务田,侍老,抚少……我知道,徐先生这幅画作是有具体指向的,但也是对所有视任劳任怨为本分的女性的感戴和礼赞。

当然,绘画的功能主要在于审美,但审美并不排斥思想。怕是只有用通常的色彩或线条,能塑造出深富思想形象的画家,方可称得起大家。徐先生有相当一部分画作,是通过审美来表达平凡和艰辛的,让读者在驻足赏析之时,由目及心,进入到那《为了……》一题中的删节号里,引发你绵绵不尽的猜思和拷问。

不过,徐先生也不总是拘泥于凝重一格。因他拥有非凡的艺术感知力,也使他经常捕捉到乡野间的闲适和明快,时有不乏赏心悦目之作。如《启笼图》(套色),一群家鸡冲出樊舍后,那种展翅奔突的解放感:《春雨》(水印),孩子们在雨里戏水,那种童趣尽现的欢乐感;《晚年》(水印),老人逗弄怀里的小孙孙,那种满脸生花的喜悦感,都让人一眼识趣,淘然动情。这些画作,也可以说件件都是妙品。

时至上世纪八五年,至其之后,徐先生进了巩义市文化馆。随着环境的好转,眼界的开阔,技艺的纯熟,他的创作雄心也随之有了更大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他开始着意于宏大题材,投入到组画和长卷的创作。历经十余年,他连续完成了《杜甫诗意画》《杜甫行迹》和《河洛风情图》的绘制。在我看来,这三部作品都是大制作,完全当得起鸿篇巨制之名,是徐先生绘画思想和技巧的综合展现,也是他迄今为止的凌顶之作。

徐先生画杜甫,乍想似乎有些多事。他是一直以农民为题的,怎么会涉兴风雅千古的诗圣杜甫呢?不过,细细想来却也难怪。诗圣一生情志不遇,苦涩坎坷,几乎混同于百姓,而后“穷年忧黎元”,为百姓所歌呼,由此才赢得诗圣之誉。徐先生本来就是老百姓一个,杜诗的内容多与他痛痒相关,自有切身体会。有人替自己说话,怎不心生感激?况诗圣也是巩县人,再辅之以乡情,为其作画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杜甫诗意画》和《杜甫行迹》,在时间上是交互完成的。《杜甫诗意画》着手较早,始于1987年。其时,徐先生目睹日本学者参观诗圣故里时,老远就走下汽车,膝行而至;转见诗圣故里一片破败,想到一代伟人诗名湮灭,不由感慨万端,这便起意用自己的画笔为诗圣招魂,为诗圣立传。于是他开始精研杜诗,精心结构,经过大半年准备,终于展纸落笔。然而并不那么轻易,为了画好,他每幅画都历经反复,废纸无数,因此每幅画都能深思达致,有出新之处。凡沉郁之作,多用重灰涂擦;肃然之作,多用工笔勾勒;明润之作,多用彩色晕染。多种方法的使用,一是追求水墨语感,力尽诗意,二是营造氛围,烘托诗情。如《听杨氏歌》一帧,画中的孤女散男,皆为离乱之人。佳人的歌声美妙而悲凉(“独立发皓齿”),在座的听者哀伤而沉津(“满堂惨不乐”),为了表现这一双重蕴涵甚至多重蕴涵的情感场面,徐先生选用了中间色的轻黄,雾样的笼罩了整个画面,而人物又用的虚墨,仿佛一切都在那歌声里溶解、迷失,连几凳都模糊了边缘。这幅机杼独出的作品,足证了徐先生扎实的功力,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