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 风 上一版3
22
49
“说话”的温暖
应视“敬烟”为不恭
卢医庙村与九龙镇
伏羲与太极图
小吃杂说
tpzz11005144
tpzz1100513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小吃杂说

胡竹峰

写作是晚上的生活,虽不绝对,于我而言,实乃不刊之论。现在已过半夜,写罢一篇文章,躺下休息时,已是饥肠辘辘,肚子里像有一辆破旧的马车辚辚而行。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横竖睡不着,于是下楼,好在不远处即是夜市。喝了碗稀饭,买笼蒸饺,在昏黄的街灯下慢慢吃,生活真是美好啊。这大抵是小吃的魅力吧,如果此时去五星酒店吃大餐,尽管满桌子丰盛的菜,但感觉却很别扭,人家不说你犯神经也会笑你烧包。

所以一个人怎么吃,吃什么,不光是经济问题,更代表了品质与趣味。

我曾经对城市生活颇有微词,这是精神上对自然眷恋的结果。在生活中,城市到底还是比农村方便的,单饮食这一块,我住的附近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北京驴打滚、重庆酸辣粉、西安肉夹馍、山东水煎包、福建鼎边糊、还有云南的过桥米线,台湾的担仔面这些声名赫赫的小吃。

小吃的小,是外形的巧,也是体积的小;小吃的吃,是名词一食,也是味道一绝。说起来,有些地方,这辈子我都不可能涉足,但来一份具有当地风味的特色小吃,也就有了远足他乡的况味。饮食之旅就是精神漫游吧,尤其是地方小吃,其口感基本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的风俗了。

大餐都是相似的,小吃却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饮食上,我主张南北通打,不能厚此薄彼,而应该左拥右抱。

我一直认为,小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市井文化。品尝小吃,就是品尝民间的味道。有个阶段,我曾迷恋过各色小吃,原因即在于此。

“小吃”这个词,始见明清之际。《醒世恒言》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写钱青在高赞家吃饭,“三汤十菜,掭案小吃,顷刻间,摆满了桌子,真个咄嗟而办。”《儒林外史》里说景兰江、匡超人、支剑峰、浦墨卿四人小聚,“叫了一卖一钱二分银子的杂烩,两碟小吃。那小吃一样是炒肉皮,一样就是黄豆芽。”《镜花缘》中李汝珍借吴之和谈时人饮食习俗,“除果品冷菜十余种外,酒过一二巡,则上小盘小碗——其名南唤‘小吃’——北呼‘热炒’,少者或四或八,多者十余种至二十余种不等,其间或上点心一二道。”

我喜欢这些小说中谈饮食的文字。和吊人胃口的传奇相比,一份静躺于古书册页中的小吃,更有让后人怀慕的理由。毕竟历史深处的烟火气息,兀自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前人的体温。

现在,经过广大人民的长期实践,一方面继承传统技术,一方面引进现代工艺,小吃的品种真是越来越多了:粥、酥、团、卷、饼、条、冻、饭、包、饺、糕等等之类,数都数不过来。

和南方相比,北方的小吃,历史到底悠久些,像西安的羊肉泡馍、锅盔,至今还散发着秦汉的古意;而开封、洛阳的许多小吃,也颇有唐宋遗制。想想摆在我们面前热气腾腾的点心,白居易吃过,欧阳修吃过、王安石也吃过,感觉上便油然生出几分风雅。时间让我们和古人不能谋面,但小吃却让我们和古人口味相连。于是,品尝历史悠久的小吃,享受的不仅是一份美味,更能体会到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啊。

我并非美食家,但一个凡人更难拒绝美食的诱惑。美食家曾经沧海,可以除却巫山不是云,而我孤陋寡闻,只好见风就是雨了。

如果说大餐是精雕细琢的刻意,小吃就是家长里短的随便;大餐是满桌名菜,小吃是几样点心;大餐是富丽堂皇中宾客言欢的觥筹交错,小吃是茶余饭后款款生情的低声细语;大餐不过是平凡生活的几丝点缀,小吃却是风雨人生的一份守候。到底还是守候更为动人,毕竟有朴素与温馨弥漫其间。小吃的小,小吃的吃,小是浅浅一笑,吃是百味人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