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观点速递
进一步改革应强化民富
行业协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坚持“四个结合”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社会预警机制是防范
观点速递

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的路径

史云贵在《社会科学》撰文认为,近年来一系列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暴露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基层治理模式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在深刻反思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把各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个案经验汇聚成制度化成果,从地方治理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性路径。走向现代公共治理是有效应对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公共理性之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多元社会主体制度化参与公共治理过程,并在完善公共治理的基础上,构建“地方公共治理、跨区域的府际合作治理、官民合作治理、社区公民治理”四者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大治理”模式,是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公共理性诉求。

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

张健在《理论学刊》撰文认为,社会预警机制是防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指示器。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就是要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要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发展信息员,对事件多发单位和群体进行社会调查,要重点研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如国企改制、职工下岗分流、征地拆迁、集资还兑、农民负担、土地承包等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及时分析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使政府和决策机关及时了解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处理在萌芽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积累过程中不断尖锐激化的产物,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表现。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总体上讲,群体性事件大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处置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实现社会公正为政策导向;必须严格按照“区分性质、把握时机、严格依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遵循“三个慎用”即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和“三可三不可”即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总之,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树立守土有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平安一方的理念,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水平,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

路径选择与制度重构

曲丽丽、徐嘉辉和马国巍在《苏州大学学报》撰文指出,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中体现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的应有之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民工的基本人权、提高农民工抵御各种社会风险和生活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农民工在我国的双重身份和立法上的不完善,短期工龄与长期保障之间存在冲突,流动性强与地域统筹之间存在冲突,较低收入与社会保障较高投入之间存在冲突,致使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坚持分类、分层次、分重点逐步进行等原则,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上,从横向来看,应当根据农民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收入状况流动程度及定居城镇的意愿等标准,分层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并逐步向城乡一元化目标过渡。从纵向来看,应当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诉求程度,首先解决其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最迫切的工伤、医疗问题,然后逐步解决养老、失业问题,这样可以减少经济成本和社会阻力。当然,这种分层次、分步骤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在将来会被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代替。

当代技术革命与

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

贾英健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撰文指出,人们习惯于用“革命”来表示技术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不过,技术革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着眼于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而引发的人类存在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工具革命构成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生产工具的创新不仅被视为人类社会不断改善、扩展和增强人类身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弥补人类身体局限的过程,而且也被看做是通过不断提升人类自身改造自然能力而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生产工具的创新,生产工具因此便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道德完善视域下的个体发展

林红在《惠州学院学报》撰文指出,道德完善视域下的个体发展,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体,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道德完善的牵引、关怀,并以一种至高的价值目标,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道德完善视域下个体发展的本质,通过个体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协调发展得以体现。以个体发展为视野,道德完善是个体发展的价值目标,是道德主体发自内心并追求至高精神境界的内在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讲,道德完善体现了个体发展中情与理的和谐统一,这一统一贯穿于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等关系之中,从道德的角度体现个体价值的实现。道德完善视域下的个体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劳动能力的合理发展;二是个体交往能力的合理发展;三是个体精神生活的丰富。以道德完善这一理论视域研究个体发展,是在重释道德完善的基础上,探讨道德完善的内涵,为个体发展走出精神困境,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方法路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