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思
来自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全市“百村集中教育帮扶”活动工作半年多来,各地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为群众办实事1800余件,涉及修路、办学、办电、饮水工程、扶贫济困等方面,深受群众欢迎。
去年12月以来,按照市委的部署,市委组织部紧密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各县(市)区强力实施“百村集中教育帮扶”活动,集中力量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的教育帮扶工作,解决了一批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才,市委常务副书记马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待献分别对“百村集中教育帮扶”活动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该项工作。王文超在批示中要求,要总结好经验,继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抓好薄弱村党组织帮扶建设活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堡垒,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高度重视 落实责任
市委和各级党委把教育帮扶活动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实,作为当前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推进,列入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采取措施,紧抓不放。
组织领导到位。王文超明确指示,要求把相对后进村的帮扶教育工作抓细做实。市委制定下发了专门文件,对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具体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县(市)区坚持大员上阵,保证各项任务落实。新密市建立了四大班子领导联系点制度,定期走访调研,强力予以推进。二七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
责任落实到位。逐级明确责任,注重强化县(市)区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乡镇党委书记的直接责任。坚持责任追究制,做到“两挂钩一必究”:将帮扶工作成效与“三级联创”考核成绩挂钩,与全年的评优评先挂钩;没有保质保量完成教育帮扶任务的坚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县、乡两级向群众公布监督电话,设立举报箱,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新密市明确提出,对整顿不达标的乡镇取消评先资格,相关责任人不得定为优秀等次,村党支部书记取消绩效补贴和相关待遇。
帮扶力量到位。县(市)区逐村下派帮扶教育工作组,由科级干部带队,抽调熟悉农村工作、公道正派、作风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得力干部,进村开展工作。新郑市按照“党群部门包软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涉农部门包专业村”的原则,选派了多名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赴村开展“一结一”帮扶,切实提升帮扶工作针对性。
摸底排查 吃透情况
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原则,认真摸排,全盘掌握,有效防止“漏报”、“瞒报”现象发生。
广泛调研。一些县(市)区广泛宣传帮扶活动内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各乡镇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或调查问卷、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会议、设立问题征集意见箱等形式,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广泛走访,多渠道征求各方面意见,逐乡逐村进行排查。活动中,累计发放征求意见表6万余份,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300余次,走访党员群众12600余人。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