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获评郑州市优化
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先进
载体是怎样“炼”成的
墒情足 抢种忙
河南青年“三夏”
建功行动在新郑启动
加快农用机井改造
推进安全饮水工程
新郑市成立乡镇居民
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心
水利部老领导考察
新郑移民安置工作
科学分析经济形势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载体是怎样“炼”成的
——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三个节点看产业集聚区培育

本报记者 王建军 高 凯

来到泉州,就来到了著名服装品牌“九牧王”的故乡。

“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这个开发区设立于1996年,现有已投产企业近300家,已形成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工艺礼品、汽车制造七大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4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国家行业标准6个。

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陪同培训班考察的开发区负责人的三句话。在记者看来,这三句话道出了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三个节点,这些节点对于开发区的培育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泉州人对建设开发区的认识和热情。

第一个节点:泉州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开发区?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情况下,泉州的财政收入还不如一些县市”。

改革开放后,福建民营经济悄然兴起,并如雨后春笋之势逐步壮大。但是,福建民营经济的生发地大都在县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晋江﹑石狮的服装旅游鞋产业,惠安的石材产业,德化的陶瓷产业,南安的建材产业,福安的电子产业等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不仅扩大了就业,而且成为县域经济和县级财政的重要支柱。相比之下,作为地级市的泉州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趟”,得尽快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开发区负责人的这句话表明,泉州设立开发区,初衷是富民富财政。这个开发区设立以来,的确让泉州的初衷变成了现实,近三年来,开发区的税收翻了一番半,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10.04亿元, 就业人口8万多人。作为泉州市委、市政府直接开发建设的开发区,自然对泉州财政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启示一:建设产业集聚区,首先要认识到位。泉州的实践表明,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富民富财政的有效举措,甚至是一条捷径。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也为新郑打造特色板块、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因此,进一步提高对产业集聚区的认识,珍惜当前发展机遇,狠抓项目建设,精心培育好产业集聚区,是当前和今后必须下工夫做好的事情。

第二个节点:这个开发区为什么能够引来那么多的项目?开发区负责人说:“这里环境好 ,企业办事方便,没有外在因素打扰企业。”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在泉州市鲤城区和晋江的部分地盘上,属丘陵地带。开发区的环境好,主要是指软环境。开发区设立之初,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客商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措施,一直放在为企业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上,放在为企业营造宽松环境上,放在品牌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上,并且严格落实到行动上。由于环境好,许多项目纷至沓来并在这里得以长足发展,开发区的牌子也越来越响,开发区更加“抢手”。现在,开发区近300家企业中,规模企业占到了82%,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6家,纳税超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千万元企业11家、超500万元企业24家。有了项目的支撑,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出口交货值等多项经济指标保持45%以上的年均增幅,超过全国开发区年平均增长率。

启示二:好环境对项目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泉州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是需要“安静”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其客观的法则,只有给企业一个宽松的、不受干扰的环境,企业才能快速良性发展;企业又是需要服务的,在某些方面,地方比企业有更好的协调、沟通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对企业的成长、对区域经济发展,都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节点:开发区今后怎样发展?开发区负责人说:“借助开发区金字招牌,与县市合作,开发新区域,飞速发展”。

(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