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流大学要多有维持学问于不坠的人
中国式“爱情市场”
为什么76.8%的人认为踏实工作难致富
拆迁黑
又见招聘大学生“淘粪工”
律师“形象危机”背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一流大学要多有维持学问于不坠的人

在很多本土高校多年来一直发誓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最近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连亚洲前10名都没进。本土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称,闹哄哄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精神虚脱,成为了就业服务站。(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世界一流大学好像都不是划个路线图,定个时间表,一“创”而成的。国外那些几百年历史的大学,是靠历史传承,是靠独立不移的人文精神,积累而成为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非大楼之大之谓也。”现在的本土大学都是楼建得很大,在里面传道授业解惑者,则都是些小师。小师将学生培养成大师,实在是件不可能之事。大学是安静的所在,在大学里莫名其妙地闹哄哄,鼓乐齐鸣,是在制造喧嚣与浮华,这样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有云泥之别。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相距遥远。

本土大学精神虚脱,虚脱在功利主义盛行,虚脱在没有独立品格。功利主义害死师生,也害死学校。冯友兰先生说,学术知识,对于人生的功用,不是短时间之内看出来的,也许有些是永远看不出来的,因为有些功用是无形的。大家在大学里维持学问于不坠,有没有功用,以至于学这种学问的学生是多是少,社会不必介意。当下的校园里,还有多少人维持学问于不坠?还有多少人为求看不出功用的学术知识而甘守寂寞?没有一批一批的人为学术自由、人格独立而坚守,如何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不是空中楼阁,人是大学的基本点,大师是大学一切的保证。

大学办成就业服务站,是一种悲哀。冯友兰先生说,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只是在训练职业人才。职业学校训练出来的人,按理说一定有事情做,而大学就不同,它训练出来的人自然有些是做事的,而大多数是没有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听起来就像是天外之音。不去做事去做什么?去做比做事更有意义的学问。去做于国家有益于人类的发展前景有益的学问。如今的大学所能看到的尽是什么?忙忙碌碌做事的人,有些忙碌的还是私事。

回归到大学应该担负的使命,先要回到的是人本身。大学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造就维持学问于不坠的人,进而在这样的人里面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大师,方为办好大学的正道。而大师辈出的大学,自然就是一流大学。 伊 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