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9
会说话的陶瓷
水彩画
一字诗和半字诗
《教育局长》
张牧宇的诗
水与文人
水彩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3

郑州的豫丰纱厂解放前开了河南境内纺织业的先河,解放后又成为“一五”时期相继开办的郑棉一、三、四、五、六厂的训练基地,许多纺织工人都来豫丰纱厂(此时更名为国棉二厂)取经,豫丰纱厂也向各厂派驻技术骨干传经送宝。但是,因郑州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四大棉纺基地”,它的发展是以原子裂变的样式突变的,许多厂子建设起来了,但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仍极度缺乏,于是,国家又从苏、沪、浙等地抽调大批女工来到郑州。

北上的“织女”绝大多数在新中国成立前已进厂做纺织工,技术熟练。初到郑州,在火车站,迎接她们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敲锣打鼓戴红花,“织女”们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尽管来了南方“织女”,纺织女工缺口仍然很大,几个厂又从商丘、周口、开封等地急招大批女青年。

据老人们回忆,由于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纱妞”竞相成为机关干部们追逐的目标。

在很多纱厂女工的回忆中,纺织车间的日子里始终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当时实行的是三班倒,每天工作是8小时,但实际工作都是10个多小时。”老人们回忆说。

为了早点上班,很多女工大冬天穿着单裤从宿舍小跑到车间(车间温度高,怕来回换衣服耽误时间),现在落下了风湿病、关节炎;为了不耽误生产,不少女工给孩子喂奶喂到一半就罩件外衣往车间赶。厂子就是工人生命的一部分,大家真正把自己当做了这个厂的主人。

当年纺织女工的精神造就了那个时代纺织企业的辉煌,几家国棉企业的辉煌也带动了郑州经济的繁荣。

郑州的一黑一白就像并蒂莲花开在黄河岸边,在共和国最需要力量和信心的时候,它们提供了坚硬的骨骼和岩浆般的热情,提供了引以为豪的郑州支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区域政策发生重大战略性调整,国家投资政策逐步向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经济特区倾斜。在这种情势下,郑州作为内陆城市,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基本丧失殆尽,以前的“三线”优势反而成为郑州实施对外开放的最大劣势。90年代初,在全国大力发展三产的浪潮下,随着市场经济初潮的萌动,郑州商业乘势而起,率先打响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枪。由六大商场引发的商战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牵引了郑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向商贸城市方向转移。然而,这个时期的工业增加值却在体制、国家区域政策及城市阶段发展定位影响下,在全市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郑州工业的潮水隐入到了突兀而来的商贸大潮中。

当商战吸引全国100多个城市来郑学习的时候,人家很快将商业领域出现的新东西嫁接本地商业企业,几乎没有在郑州商业所遇问题上盘桓,很快超越过去,大踏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升级版的商业运行模式,在体制创新与形式创新方面大大超过郑州商业模式。而郑州的商业企业,却因种种因素制约,反而落后了。

比如商业企业上市。成都人民商场、北京王府井商场、上海百货等等都上市了,而郑州几家企业将上市的各种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但在最后一刻却退出来了。它们不愿上市,觉得上市之后受透明度较高的监管履行机制制约,会不利于现有模式的发展,没有意识到这种资本的运作,会把自己的企业放在更加宽阔的商品大潮中经受历练,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回报和更大的影响力,像中国足球那样,缺少临门一脚的果敢和技术,所以导致郑州商业在资本运作方面极不成功。

当郑州的零售商业辉煌不再时,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像谶语一样成就了后商战的另一个格局。

实际上,郑州商贸城发展战略,有一个长长的酝酿期。当中央把注意力放到沿海城市的战略开始实施的时候,敏感的郑州开始思想。郑州将向何处去?

郑州成了一个思索的城市。

省市领导参与了进来,专家和学者参与了进来,老百姓也参与了进来,大家都在思考,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郑州的道路该怎样走?郑州在全国城市中有何特色,有何优势,如何确立这些优势走特色城市的路子,一时众说纷纭。

B章 拉短为长

郑州人在思考中迎来了2000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