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土坑变天坑与公众科学素质何干
公交票价循“双轨”
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入学和就业带来的社会学提示
八万亿元财政收入给公众带来什么
郑州“控烟令”12年来为何落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土坑变天坑与公众科学素质何干

江苏南京、广东连州、江西南昌等地接连出现的地面塌陷,无一例外地被戴上了天坑的大帽子,而且被讹传为地震和“2012”的前兆,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恐慌。土坑何以变天坑?有评论称,这固然与个别人的存心炒作不无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公众的科学素质。谣言止于智者,如果绝大多数公众对天坑的实质、成因有基本的了解,相信会对所谓的“天坑频现”一笑了之,更不会去以讹传讹,导致人心惶惶。(《人民日报》6月28日)

各地“天坑”频现,确实引起了一些传言。不过,土坑变天坑,“小道消息”广泛传播,这与公众的科学素质何干呢?这样的观点,请恕我不能苟同。

6月初,国土资源部发布信息称,我国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全国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这则官方预警,多少因近期密集的“天坑”而来。天坑,这个被误读的地质专业术语频繁出现在各地地质灾害的报道之中。相关媒体的“误读”,自然就引起了社会性的误读。况且,如此“土坑还是天坑”的命题,这已经脱离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科学素质的范畴,而应归属于一个高端专业的范畴,公众不是科学家和地质学家,把土坑误认为天坑,这与科学素质高低没有关系。

面对以讹传讹,其实信息的公开和专家的权威解读很快就能平息传言。但现实却是,一方面,专家和有关部门披露的信息不仅非常有限且流于表面,根本难以服众;另一方面,专家的调查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辟谣的重责,往往刻意强调“与地震无关”,可专家们越这样说就越加引起舆论的猜疑。至于将“天坑”与“2012的灾难”相联系,无非是公共社会在以如此戏谑和反讽的方式来宣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期待,以及对于灾难的警惕和警思,严格说起来并不能将之称为“谣言”。

在我看来,“土坑变天坑”反衬出的问题绝非是公众科学素质不高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其一,我们的信息公开机制相对比较落后,权威的信息公开往往跟在谣言传播的屁股后面跑,如果信息公开走在前头,又哪里来的“小道消息”呢?其二,我们平时关注较多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因为这些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是减灾防灾的重中之重。而对于缓变性的灾害,社会关注度不大够,所以世人才会把土坑当成了天坑。其三,很多地方出现的地面塌陷,多有“人祸”的影子,无序的开发、盲目的施工……这是导致“土坑”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将“土坑变天坑”的“根源”归咎于公共科学素质太低,实在是一种很古怪的逻辑,打着“科普”的旗帜,却“回避”了真正的问题,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偷换概念”。 陈一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