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
在说某个人遭到众人反对、亲人的背叛,不得人心时,往往会用“众叛亲离”来形容。众叛亲离也作“亲离众叛”,出自《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事发春秋时期的卫国,但却关系到郑国的生死存亡。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桓公的弟子州吁,阴谋篡夺君位。公元前719年春,州吁趁哥哥卫桓公一次外出不备,杀死卫桓公,自己做了国君。他怕百姓反对他,就想转嫁矛盾,攻打郑国。此时,适逢宋国的宋殇公即位,宋公子冯出逃郑国,郑国接纳了他。州吁以此为借口,联合宋、陈、蔡等国伐郑,围其东门,五日乃退,使郑国遭受重大损失。
鲁国国君鲁隐公得知州吁攻打郑国,就问大夫众仲:“卫国的州吁伐郑,能够成功吗?”众仲回答说:“臣听说以德抚民,没听说以乱治国的。用乱治国,犹如梳理一堆乱丝,只能是越理越乱。卫国的这个州吁,仗恃武力而又过于残忍,这样就没有群众支持,当然也不会有亲人拥护。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州吁是很难成功的。用兵打仗,就像玩火一样,不加制止,就会玩火自焚,烧死自己。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国君,又暴虐自己的百姓,加之不注重德政建设,而想用动乱取得成功,导致最终失败是必然的!”众仲的话极富哲理。历史证明:凡是倒行逆施、穷兵黩武的统治者,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惨无人道的州吁也不例外。
就在这年秋天,嗜杀成性的州吁,联合宋、陈、蔡等国,再次伐郑。当他请求鲁隐公出兵相助时,被隐公断然拒绝。但州吁仍不死心,而是继续出兵郑国。在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抢收了郑地的谷物后撤退。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州吁连连用兵,不仅遭到郑国人的殊死抵抗,也遭到卫国上下的反对。不到一年,卫国敢于“大义灭亲”的“纯臣”(即忠臣)石蜡,利用州吁访陈的机会,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连同自己作恶多端的儿子先后杀掉了。这个弑君虐民、两次击郑的暴君,最终成了“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他乡之鬼。可谓咎由自取,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