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聪聪 高 凯 刘栓阳 李伟彬 通讯员 许培娟 文/图
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车辆、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走进新郑,处处可见抓生产、上项目的火热场景:总投资约10亿元的中储粮新郑油脂油料仓储物流加工基地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油罐的安装工作;总投资30亿元的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一期10.8万锭纺纱加工项目已全部建成并顺利投产;背街小巷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正快马加鞭火热进行……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新郑市以项目建设为统揽,今年年初确定了117项,涉及城市交通、农田水利、商贸物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新“十个十”项目。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该市深入推行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家工业企业、协调百项重点工程、新招百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项目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进企业、访企情、解企难、增企效”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大力倡导“只要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的理念,建立项目集中会审、联审联批制度,全面推行主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窗口代办制、服务回访制,做到“项目引进系列化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截至5月底,全市新开工、续建、投产项目达110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达24个,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达5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6亿元,同比增长26%。
与此同时,新郑市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创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在保证基本地价、基本税收、老百姓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条件下,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品牌型、科技型、规模型、财源税源型的重大企业和项目。并按照“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动工、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效”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大员招商、本地企业规模扩张和企业运作上市,力争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今年上半年,该市共签约项目72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个,1亿~5亿元项目27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18个,工业项目47个,总投资155.3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32.9亿元,同比增长10.5%。
大项目促进大发展。项目建设在助力新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将新郑的经济带动得生机勃勃,1~5月份,新郑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8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26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1亿元,同比增长25.4%,位居全省第二位。更可喜的是,继福建达利集团抢滩新郑后,投资3亿元的山东龙泉管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项目也在新郑落地开花。在这些大项目的牵动下,新郑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
河南六盛钢材交易中心董事长 刘少琴
总投资6.2亿元的河南六盛钢材交易中心于今年3月份落户新郑,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施工建设。
记者:刘总您好,河南六盛钢材交易中心作为郑州市2010年钢材物流重点工程项目,咱们企业是怎么定位的?
刘少琴:河南六盛钢材市场也是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在新郑签约的一个“重量级”项目,其定位是建立一个信息化、智能化、面向全国的钢铁物流园区。它的建立将彻底结束郑州市广大经营钢材商户没有固定场所的历史,有力推动新郑经济的发展。
记者:听说刘总不仅仅自己在新郑投资,还介绍朋友来新郑投资,为什么会选择在新郑呢?
刘少琴:之所以选择新郑是因为新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新郑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务实的工作作风。我打算从今年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郑,而且今年3月份我们公司已经在新郑市的新村镇签约了房地产项目,我们企业有信心在新郑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
新郑市观音寺镇唐庄村村民 董黑汉:
民生工程让百姓生活节节攀高
“解决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5万人;建设集中供热站,扩大供热覆盖面……”这些是2010年新郑市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为了确保实事的扎实推进,该市把其列入“十个十”项目建设——十大民生工程中,力促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记者:村里建了安全饮用水工程,您觉得对自己生活有什么改变?
董黑汉:改变太大了!以前村里水很浑浊,喝起来还有股怪味,吃水大家不得不买桶装矿泉水,自从去年政府给咱挖了深井,通了自来水,大家高兴坏了,喝着那水真是甜到了心里。
记者: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吗?
董黑汉:当然参加了,我们村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合作医疗已经实行4年了,开始大家都不信,后来邻村刘占军住了院,最后报销了一万多元的医药费,大家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今年我们村又建了村级卫生室,听说那里的医生都是政府发补助,他们光管看病,不靠卖药营利,而且看病钱还可以拿医疗本报销。咱农民再也不怕看病难了。
记者:请问您知道农村养老保险吗?
董黑汉:不就是给俺农民“发工资”嘛,知道,我正在办呢,等办好了,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退休金了……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啊,看病不愁、养老无忧。俺是真的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
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红星
记者:王总您好,请问今年宏业纺织第一期工程完成情况如何?
王红星:宏业纺织第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成,10.8万锭的产能已全部投产,1~6月份累计生产3750吨,从7月份开始每月将达到1000吨以上,产销两旺。
记者:您对新郑的项目建设有多少了解?新郑的项目建设给你们企业带来了什么?
王红星:今年新郑确定的“十个十”项目,其中就有我们宏业纺织的纺纱加工项目。新郑市十分注重项目建设,也给我们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领导干部经常深入企业协调解决问题,我们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一个电话就能解决,这为我们企业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
记者:在新郑市“以商招商”的活动中,宏业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王红星:宏业纺织是锦艺集团旗下的企业之一。锦艺集团在福建已经创办20多年,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到新郑市投资办厂的几年时间里,新郑市给予了优惠的政策与良好的服务。我们公司在新郑建成并实现投产,可以说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锦艺速度,而这主要得益于新郑市的高效作风和优质环境。我也很愿意邀请朋友来新郑投资兴业,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闽商在新郑安家。
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职工 李敏:
在家门口上班就是方便
坐落在新郑市龙湖镇的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一期10.8万锭生产线已建设投产,年可生产纯棉精梳纱及功能性纤维混纺纱1.6万吨,销售收入达6亿元,可创利税7500万元,并新增就业人员1000人。工厂一落地,就吸引了大批当地富余劳动力前来应聘。今天被记者采访的李敏就是龙湖当地人。
记者:你家是龙湖镇哪个村的?
李敏:我家就在企业所在的这个村——林锦店,每天来上班我都是走路,五分钟就到了。
记者:在自家门口上班怎么样?
李敏:很好,再方便不过了。以前在郑州打工,一个月挣的钱除去房租、伙食费也剩不了多少了。在这里上班不仅离家近,更重要的是这个工厂环境好,也能学到技术。
记者: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你有什么感受?
李敏:刚进企业在车间工作,那时比较累,工作满一年后,企业施行内部择优、竞争上岗,我就在那时考入了供销部,企业人性化的管理、健全的岗位竞争机制,我感觉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心情很舒畅。
河南康泰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张文霖
记者:请问康泰公司目前的产量规模及销售网络有多大?
张文霖:在新郑市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现在我们康泰的年产量能达到5万吨,公司的销售遍布全国各地,河南生产基地的产品主要销往5个省市,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湖北。
记者:请您对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张文霖:我们康泰公司是在2006年和新郑市政府达成协议的,2007年建厂并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二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在2009年的时候,公司共出了23项专利,并且申请了“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现在正在审批当中。
记者:在新郑投资兴业,觉得新郑的环境怎么样?
张文霖:新郑的区域优势非常的明显,这几年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发展也是相当迅速,给我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新郑对我们也是相当支持,相关部门负责人每周都会来调研,及时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我们稳定的发展得到了巩固。
新郑市薛店镇常刘村村民、建筑工人 刘运伟:
建设新家甜如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是新郑市“十个十”项目之一。在该市薛店镇常刘新村,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施工。既是本村村民也是建筑工人的刘运伟告诉记者,过不了多久,全村602户居民将全部迁入新居。
记者:家里有几口人,你感觉经济负担重吗?
刘运伟:我家有四口人。我经常在镇里打工,老婆开了个小商店,也能挣点钱。两个孩子上学又不用交学杂费,而且我还年轻,平时没有感觉经济负担重。
记者:你作为一名建设常刘村的建筑工人,同时又是即将搬入新居的常刘村村民,在建设房屋时是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刘运伟:有。之前一直都在盖房子,那是建给别人住的,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可以说就是建给自己住的。想着等房子建成后,我们就会住进自己亲手建造的新房子里,心里很激动。我只想赶快把房子建成,尽快地住进新家。
记者:跟以前的居住环境相比,你觉得哪里更好些?
刘运伟:当然是现在这个地方好啊!这里临近公路、靠近镇区,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附近企业也很多,更有利于我们就地打工。等我们的楼房建成后,通过硬化、绿化,环境也会随着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后在这里生活,将分不出城里人和农村人,我们也可以站在窗户前看楼下的场景。现在市里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想想以后的好日子,我的心里就很甜。
本报记者 赵 丹 高 凯 陈 扬 尹春灵 李伟栋 孙秀春
核心提示
2010年,是推进“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承启之年,也是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为确保圆满完成跨越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新郑市以2010年“十个十”项目建设为重点和抓手,进一步壮大板块经济,着力打造特色板块“动力源”,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该市2010年“十个十”项目中共有117项建设项目,其中由新郑市安排的建设项目有105项,总投资334.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3.8亿元。主要包括:十大规模企业扩张增效工程;十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程;十大交通枢纽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十大文化旅游开发工程;十大商贸市场及现代服务业工程;十大重点招商引资工程;十大现代农业及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十大房地产开发及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工程;十大民生工程;十大国家、省、郑州市重点工程。
紧紧抓住项目建设
这条生命线
若 水
“项目建设是全市工作的生命线,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项目是经济工作的重点”;“要坚持抓环境促项目、抓项目带环境”……重点项目建设是新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0年,新郑全面掀起重点项目攻坚热潮。
项目建设,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发展是硬道理。新郑要实现加快发展,关键是要突出最核心、最关键、带动力最强、牵引力最大的工作,以重点突破之功,收推动全局之效。就新郑现阶段而言,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项目建设。要紧紧抓住当前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抢时间、抢进度,努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要加快年初确定的“十个十”项目建设,做到早开工建设、完善手续、投入使用、惠及百姓。
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是关键。要创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在保证基本地价、基本税收、老百姓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条件下,思想再解放一些,政策再优惠一些,着力引进一批品牌型、科技型、规模型、财源税源型的重大企业和项目。要按照“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动工、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效”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大员招商、本地企业规模扩张和企业运作上市,力争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
项目建设,要在全市上下形成“事事关系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新郑形象”的共识。要一如既往地提供优惠政策,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和发展。做到项目引进系列化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努力在干部群众中形成“亲商、安商、富商、护商”的友好感。要坚持规划先导,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决企业所需水、电、热、气以及土地等问题,为企业顺利入驻和项目加快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为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龙头企业项目打造靓丽窗口。
项目建设,还要牢固树立“质量重于泰山”的思想。围绕抓安全、促进度、保生态、树廉洁的目标,要强化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管理,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精心施工,把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结合起来,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安全工程、廉政工程和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