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潘石屹交友“吵而不散”
老舍的幽默
我是如何被星探发现的
韩三平补过
青少年“心”疾之痛
意大利的大学考试
美国按请柬送彩礼
自信就是与众不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青少年“心”疾之痛

近日,有统计表明,中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网瘾、家庭凝聚力下降、心理失调、校园暴力……也让如今的孩子们不再那么单纯。

在目前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性格缺陷问题被逐步暴露出来。今天的青少年该如何成长,健全的社会人格如何培养,这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

青少年“心”疾之痛

如今的青少年正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纵观历史,几乎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憧憬与机会,但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迷茫与失望。在高速发展、变化较多的社会形态里还未成熟的青少年,他们究竟该如何成长?

2010年3月5日,一份有关《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扣动了学者以及家长的心绪。这份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对北京地区学生进行的一对一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并不严重;高中虽是问题高发阶段,但因高考被掩盖;而进入大学则表现明显。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三成与父母不沟通,有四分之一与父母出现矛盾才主动沟通;近一半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对生活不满意;约两成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有八成认为社会不平等,他们中还有的已发展成愤怒情绪。

参与调查的专家指出,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人格健全已产生负面影响,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网瘾和自杀的重要因素。全国政协常委潘贵玉指出:处于生理心智发育过程的青少年,缺乏应对复杂事物的判断和情绪控制能力,很难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消极情绪侵蚀,容易导致理想信仰淡薄,公德缺乏,行为失范,出现厌学愤世、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甚至对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

今年两会期间,潘贵玉将这份报告作为提案做了提交。

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围城里

“每年,全国大学生的自杀率高达3000~4000人,有人追问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教育太过欠缺。目前中国的大环境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压力大,文化的多元化带来思想迷茫,竞争的压力大导致心理失衡。在如今这个独生子女社会,6+1模式下,他们往往过于自我封闭,不与家人进行沟通,出现问题之后没有办法解决,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围城里。”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认为,青少年这个阶段,因为人格心智不健全,缺乏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自杀的高峰期。“90后、00后的一种现象,当独二代子女进入幼儿园,6+1的家庭模式致使全家人对这些孩子们太多太多的关注,而大多数家长仍旧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生理健康,而很少关注到孩子们的心理。而且如今这种过于精细化的教养,将孩子太宝贝,过于物质化,并非好事情。事实证明,往往在这种精细化的培养之下,这些孩子们的生理及心理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杨雄为代表的社会学者们发出疾呼:从未来社会的一种趋势而言,应试教育模式势必将会被良好的人格教育模式所替代。作为家长以及教育界所要关注的领域,往往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认知、独立思考、交往、沟通能力,这些要素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应试教育的能力。

健全人格教育成为未来必修课

如果,相关辅导课程诸如生命关爱、自我保护等内容能够写入教材,那么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将更加重要。这种假设,基于学者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担忧。

“如今的青少年现在看起来没问题,并不等于已经对未来做好了足够的准备。”社会学者韩晓燕将研究课题不仅仅停留于反思,她正在利用一己之力对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培养采取行动。

作为倡导者和发起人,韩晓燕参与了“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它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与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青少年发展项目。这一项目是在香港“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充分考虑上海本土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始自2007年3月,项目以闵行区梅陇中学为试点。经过近三年来的调研及摸索,该课程在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的认知能力与行动能力、对幸福的感知能力方面已卓有成效。

“‘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让每个孩子幸福、正面地成长,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梅陇中学校长乔慧芳感慨,“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为建构,是一种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的养成,是不断从他人身上吸取优点的学习、生活态度的塑造。”而现在,韩晓燕的心愿是,未来,这本由她参与编写的三年制8个能力培养架构的校本教材——《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能够走进中学德育课本,让健全人格教育成为未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摘自《生活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