臃肿的机构
能实现行政高效吗
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除了“一把手”,还有11个副主任、6个副巡视员、1名机关党委书记、2名担任下属中心主任的党组成员,形成1正20副的庞大领导机构。而记者调查发现,庞大的领导机构不仅此一家,市文体旅游局全部领导数量达到15人,其中9个为副局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与局长各一人,副局长7人,副巡视员3人;其他31个机构改革后的市级政府部门里的副职人数都达到十余人。(《南方都市报》7月13日)
虽然大部制改革不以减少领导和人员为根本目的,但是,谁都明白,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一直是我国行政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曾有高层领导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曾表示,政府机关庞大,“吃饭财政”把钱都吃光了。机构臃肿,领导干部多不但是具体表现,还是重要原因──领导干部多,为其服务人员就多,其要安排的人就多。要提高行政效率,就必须改掉这一积弊。臃肿、庞大的领导班子,如何能从根本上提高机构效率?
领导干部超过实际需要,是增加行政成本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的职位,就要享受一定的待遇。要配备一套服务人员,秘书、司机、相关文员不能少,有些领导不甘于闲差,还得专门给他“生”点事做,为人配机构的事,在时下的中国并非没有。公车不能少,从省到县的各级领导干部都需配备专车,甚至还攀比奢华。越是闲的领导,考察就越有需要。一些领导干部出国考察的费用,足以在西部建一所村小学。要有相应的办公室,面积一定要达到级别标准,甚至还需要住房,时下很多地方机关变相搞福利房,领导的面积总是最大的,标准是最高的。而且,只要是领导,不管是否管实事,其到下级机关,接待规格是不能打马虎眼的。我国的“三公”消费居高不下,领导多,无疑是有关系的,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就曾痛心地评价:一个省几十个省级干部,几百甚至上千的厅级干部,一县四五十个县级干部,让社会不堪重负。
成本增加,但不见得办的事就多,就快,很多时候结果恰恰相反。研究表明,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的人越多,信息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领导太多,难免职责交叉和重叠,增加工作协调难度,如果碰上有人争权力,抢资源,那矛盾就少不了,结果只能是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很多时间和精力都在请示中浪费了。
行政效率低下被认为是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一大“拦路虎”,大部制改革到位,将从根本上奠定高效行政的基础,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行政机制,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但这样的改革,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涉及众多的利益调整,必然会遇到阻力。“1正20副”的现状,很让人悲观。作为改革试点,深圳理应为其他地方的改革提供标杆和经验,试点不彻底,能保证其后的改革不流于形式吗?
谢昱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