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17
7
文苑撷英
新书架
马世晓书法
郑邑旧事
散文
文学评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17

时任市委书记的李克和现任市委书记王文超,把思路渐渐寻找到既能让各个民族接纳,又能体现中原文化的内容,最后把目光锁定在“少林”二字上。但是,怎样让少林这个选题走向舞台,走向世界呢?最后齐岸青灵光一现,想起“风中少林”这样一个名字。

采访齐岸青时才知道,把目光缩到舞剧再到少林文化,特别是点题到“风中少林”,那是个特别难熬的日子。郑州地区原本是舞蹈之乡,《诗经》305篇,其作多是配着乐舞演唱的歌谣。据史家言,“风”160篇中,河南约109篇,而表现歌之舞之的占其大部。巩县北魏时的《帝后礼佛图》里,就有伎乐飞天的舞姿。郑州城区出土的汉墓“宫吏阅舞神话抹角空心砖”上,就有表现独舞和群舞场面的乐舞图,与“翘神折腰舞”多有相似,其特点是舞女在腰间装饰一件环佩,长袖飘飘绕至身后,前后有阅乐伎持节击打舞拍……它们印证了一个曾经消逝的歌舞之乡的背影。

那一天,齐岸青陪同李克书记慕名来北京求助时任总政文工团团长张继钢先生。张继钢因编导《千手观音》而闻名天下,可谓舞界之翘楚。张继钢以他编导家特有的敏锐和对中原文化的深悟,立时抓住了少林武术与少林文化结合这个点,确定了“风中少林”的创意。

齐岸青说,要搞舞剧,可是郑州基本没有舞蹈资源。我们走了全国十几个省,从几千人里挑舞蹈人才,其实当时不是挑人家,而是人家挑我们。郑州人弄舞剧?外地人有点鸡毛飞上天那样的感觉。“风中少林”最初是张继钢的创意,我陪李克和他面谈就有三次,他对“风中少林”充满热情、充满信心。但是他太忙了,许多任务都压在他的肩上。后来我去找张继钢,他说实在没时间,你得换人。回来我跟李克说,我已经完成任务了,就差给他跪下了,他也确实没有时间,可能这个要换人了。张继钢也说过,河南的舞蹈不敢恭维。那些跳舞的孩子宁愿在北京飘着,你给他多少工资他都不愿到郑州来。徐沛东也说过这样的话,有一次他搞慈善晚会,当时伴舞的就是我们的人,他就说这个队伍不行,都是没跳过舞的。但后来他一看“风中少林”,又对我说,岸青,这是中国一流的团队。

一个异想天开的人,碰到了一群异想天开的人,郑州市的精品工程就是这样开始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超常规发展。别人都是先有团,再有人,再有节目,而郑州却反其道而行之。先树节目,再招人,最后再建团。

不按规矩,自成方圆。以创造为美,以创新为荣,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去关注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这就是《风中少林》横空出世的因由。

关于《风中少林》,市委领导的基本想法是,文艺精品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什么样的演出团体能肩负如此巨大的期望呢?

只能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精兵强将,从编剧、编导、演员、服装设计、舞美、灯光等方面反复挑选人才,组成全部由国内一流艺术家参与的创作团队。

现在我国的文艺院团基本上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国有,一种是民营。国有院团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多数困难重重,翅膀沉重得难以在市场上拼搏;民营院团年轻而有生气,但一般资金有限,轻装上阵却行之不远。而郑州歌舞剧院,却是结合了二者的优点,避免了二者的弊端,从一出生就理顺了体制机制,定位于产业运作,瞄准了国内外市场,打出了一片天地。

2004年3月,郑州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搭建了一个固定资产、艺术原创、人才引进的平台,这就是中国最年轻的歌舞剧院——郑州歌舞剧院。对于它的定位,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很明确:经营性文化产业,走自我发展、自主经营、市场运作的道路。

果然不出所料,在一些老的文艺院团还未闯出活路,纷纷败下阵来的情况下,郑州歌舞剧院的出现,引来了早就有志于文化投资的民营资本的关注。于是剧院主动邀请建业集团、宇通集团、新烟集团、国基置业等河南知名企业对剧院建设进行追踪考察,让他们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远景。经过一年的深入了解和舞剧《风中少林》品牌在市场上的确立,建业集团、宇通集团主动提出与郑州歌舞剧院合资成立“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共谋发展。剧院以部分固定资产和《风中少林》无形资产评估1200万元入股,两家企业分别出资200万元,由此形成了郑州歌舞剧院控股60%、两家民营企业各占20%的股份制公司,走上了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