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17
7
文苑撷英
新书架
马世晓书法
郑邑旧事
散文
文学评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邑旧事

黄河铁路桥抛石护墩的起因

王瑞明 杜丰芮

每到夏季汛期到来之际,郑州铁路局桥工部门都要安排一列列铁路专用防洪抛石列车,缓缓驰上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中央抛石口,将千余个200多公斤、一笼笼用铁丝捆扎的片石,抛入指定桥墩水流前方,减缓河水对桥墩的冲刷,防止桥墩基础泥沙的流失,确保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在汛期安全万无一失。

1898年2月,清朝政府开始分段兴建京汉铁路(北京至汉口),但政治上腐败,经济上落后的清政府,面对滚滚黄河一筹莫展,只得把建桥任务发包给了国外的承包商,法比公司于1903年9月开始兴建这座铁路桥。1905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座黄河铁路桥。当时全长3015米,共102孔,桥墩系用铸管桩组成基础,由于入土深度约在15米左右,显然太浅,造成先天不足,施工期间,曾因洪水一夜之间冲歪8个桥墩,水退后,将管桩拉正,开始在管桩周围抛石笼防护。洪水如此危害,当时施工人员本应加深管桩入土深度,但因施工能力有限,继续下深困难,而采用石笼加固的办法,造成技术上的一大错误,给大桥安全造成隐患。黄河大桥1905年下半年竣工后,随即在桥墩周围抛片石10万立方米,以加强防护减少冲刷,同年11月16日,大桥开始通车,时速限制在10公里。之后,1918年和1933年,在洪水冲击下,部分桥墩被冲歪了,中断行车。为护桥计,每逢洪水季节均需投抛大量片石,耗资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铁路大桥,已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从1949年年底开始到1952年10月,前后经过五次加固工程,解决了大桥突出的病害和薄弱环节,基本上改变了大桥面貌。但是,从1956年6月以来,黄河铁路大桥,遭到水害,7号桥墩被冲刷后向下游歪斜50毫米,投抛铁丝石笼3.973立方米,进行防护。7月,6号桥墩周围冲刷深度达12.4米,桥墩向下游歪斜55毫米,桥面轨道偏移53毫米,形成陡弯,影响行车,又投抛石笼2.625立方米进行抢护,才算稳定,事后将钢梁移正。1958年7月17日午夜,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1号桥墩遭到严重冲刷,经抛片石抢护无效,11号桥墩被冲倒,相邻两孔32米桁梁落入水中,运输中断。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中,周总理18日下午亲临现场视察,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抢险工程,经过铁路职工、民工的英勇奋战,外省市的大力支援,抢修工作进展迅速,于“八一”前夕接轨通车。大桥抢修通车后,周恩来总理又来工地慰问抢修职工,检查抢修工作,指示继续抛石,巩固桥墩保证行车安全。从此,黄河老铁路桥抛石黄河,桥墩穿上“防护服”,使大桥在汛期的稳定性得以增强,延续至今,不敢松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