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17
7
文苑撷英
新书架
马世晓书法
郑邑旧事
散文
文学评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文学评论

田园风光中的合唱

——读唐晓玲的长篇小说《古画》

贺绍俊

唐晓玲的《古画》反映的是江苏农村新的生活形态,是一部现实性很强的作品。按照批评家们习惯性的归类法,可以说是一部农村题材小说,或者是一部乡土小说。但很明显的,如果从乡土小说的角度来看的话,《古画》是无法与同样归类为乡土小说的贾平凹的《秦腔》放在一个筐里的。两部小说的共同性则在于,它们所反映的都是当代农村的生活,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现实发展风起云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而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面,其变化的方式和变化的形态都是大相迥异的,中国的乡村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在结构上和文化内涵上比较单一的情景了。因此它为当代作家提供了一个百花竞放的采蜜园地。作家们只要能像蜜蜂一样去辛勤地采撷花粉,就会酿出不同花香的蜜来。《古画》与《秦腔》可以说是不同口味的花蜜,两部小说都散发出田野乡村的芬芳清香。将这两部小说放在一起来评说,还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当代作家将自己的文学思考建立在中国现实土壤中的扎实和求实的精神。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落实到中国乡村的变革上,过去,在反映当代生活的乡土小说中,城乡矛盾成为了一个基本主题。而作家们从道义出发,基本上站在乡土的立场,揭示现代化中的社会文化问题。《秦腔》就属于这一类型。

中国的现代化既然要向前发展突破,就不会始终以分离式的方式来处理城乡的问题,乡村的现代化必然要提上日程。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开始了这一实践。可喜的是,江南的作家敏锐地把握到了现实中的新质。唐晓玲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从现实生活出发,开拓了乡土文学的主题。《古画》反映的是江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探寻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新路中所发生的故事。小说有浓郁的江南韵味,主要人物也是地地道道的江南农民的性格,但小说又不同于以往的乡村小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观念是新的,人物的精神面貌是新的。小说所写的五亩园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和重建的故事,折射出“当鱼米之乡正在转化成世界工厂”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作者以开放的眼光和现代精神烛照的思想境界去思索现实问题,体现出可贵的全球化意识和生态理念,同时充满激情地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和实践。

《古画》虽然讲述的是江南某一个村子的故事,但它仿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必由之路。小说中所描写的五亩园村,不仅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四周就是崛起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显然在物质上要比《秦腔》里的村民们丰富多了,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但是,在他们滋润的日子里其实是暗藏着矛盾的,不断扩张的城市日益蚕食到乡村。城市不仅要吞食乡村的土地,而且要吞食乡村的文化。这正是许多乡土作家忧心忡忡的事情。

站在乡土立场的作家们也知道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阻拦的趋势,因此他们的内心痛苦也更加激烈。就像贾平凹在《秦腔》中所表达的,他不得不为乡村唱一首挽歌,他甚至不惜让小说中的人物采取身体阉割的方式,从而让乡村文化摆脱现代化欲望的纠缠。

唐晓玲显然要比贾平凹幸运多了,一个新农村的雏形正在她脚下的热土上崛起。可贵的是,唐晓玲并不是一味陶醉在新农村的一派大好景象中,而是以一个作家应有的独立思想品格去审视这一切。小说以五亩园村卷入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蓝图中为情节线,人们对于怎么规划五亩园的土地有了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既涉及各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乎乡村文化的未来。老书记张惠芳尽管在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也迷茫了,他不知道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但尽管如此,他要竭尽全力保护那一百多亩丰产田。而市委书记能够听取这位乡村基层老领导的意见,就在于他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是将农村变成城市,也不是把古村落从新农村的版图中单独出来,而是将农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谐发展融为一体。”这是江苏的政治决策者们在现代化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唐晓玲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并由此将乡土小说的主题从“挽歌”拓展为融为一体的“合唱”。唐晓玲笔下的乡村文化不再是衰败的表情,而是焕发出生命力,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大合唱之中。小说在轻松明快的叙述中蕴含着一个沉甸甸的启示:怎样让小桥流水的千年文化意蕴继续传承下去,让农民既过上高品质的现代化生活,又保持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江苏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广大农民正在以自己的实践来破解这道难题,作家则以自己的文学智慧参与到这道难题的破解之中。而这也正是中国经验最具独创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之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