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韩故城:新郑沃土上的历史痕迹
没有大门的剧场——周末大家乐
新郑拟建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
图书馆成为市民消夏休闲好去处
掘地见母
文化是
一座城市的灵魂
一个农民的书画人生
自娱自乐楼刘人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郑韩故城:新郑沃土上的历史痕迹

本报记者 白云 高凯 通讯员 若凡 文/图

在新郑市双洎河(古洧河)与黄水河(古溱水)汇流处,也就是今天新郑市区内,横亘着一座巍巍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郑韩故城。

雄踞轩辕之丘、溱洧之滨2700余年、绵延45里的郑韩故国都城,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东周城垣,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城内,郑公陵墓群、韩王陵墓群、望母台、武公台、梳妆台、宣圣台等古迹星罗棋布;郑国宫殿、韩国宗庙、铸铁、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遗址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多行不义必自毙”、“背后一箭”、“东道主”、“朝秦暮楚”、“宽猛相济”等成语,常现古今文中;掘地见母、周郑交质、舌退秦师、弦高救郑这些历史故事,至今妇孺皆知;春秋初霸郑庄公、一代名相子产、舌退秦师烛之武、爱国商人弦高、律师鼻祖邓析、法家代表韩非、汉初三杰张良等先人轶事,皆载于典籍史册之中;郑、郭、段、京、经、侯、尉、冯、游、韩、何、荥、索等姓氏,皆源于郑韩故国,子孙后裔血脉相连。

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在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一带),开国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姬友。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死于国难,郑武公等人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来郑武公用计相继灭掉了郐、东虢、胡等国,于公元前769年前后,在溱水和洧水之间建立新都,国号仍称为郑。为区别西周王都镐京附近的旧郑,这里称做新郑,一直沿袭至今,这就是新郑的来历。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到新郑,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两国在此立都达539年之久,因此得名“郑韩故城”。

现存的郑韩故城面积约16平方公里,周长20多公里,墙基宽40米∽60米,顶宽3米∽5米,高6米∽19米,平面呈牛角状,俗称45里牛角城。它是世界上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土城,是我国唯一的现存地面并且保存完整的东周城垣。

郑韩故城能够存在到今天,与它有超强的实用价值密不可分。首先就它的选址而言,夹河而筑,环水而就,现存高度一般在6米~19米,直上直下,再加上河水的深度,自成天险,易守难攻。时至今日,郑韩故城的防御功能依然能够显现,若是把守住南关大桥、西关大桥、北城口、人民路大桥、黄水河大桥,人车无路可以进出。由此,我们不能不佩服先人在选址上的超常眼力,后人有诗单咏新郑地势曰:

南对一山夸虎峙,西来三水羡龙环。

郑韩分茅控此间,龙争虎霸五百年!

“现在的郑韩故城,过去当地人叫它‘黄帝城’。看到这座故城会让我回忆起很多,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永远抹不去的历史文化痕迹。”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