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迢迢大路 巍巍丰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农村客运站:
迢迢大路 巍巍丰碑
——新郑交通事业速写
“畅洁绿美”的S323公路新郑段。
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路政管理模式有效地打击了公路违法超载超限行为,维护了路产路权。
交通行政管理人员深入维修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农村公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提速器”。
郑新路新郑城区段新貌。

本报记者 高 凯 赵聪聪 孙丽萍 刘 冬 刘栓阳 通讯员 吉 莉 周慧敏 赵蒙蒙 文/图

编者按:交通事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资财富的运输和流动,经济价值的承载和互通,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快速腾飞,无一不依赖于交通事业的支撑。尤其是在推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交通事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被人们称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近年来,新郑市交通运输部门牢牢抓住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抓重点、攻难点,讲大局、比奉献,强化措施落实,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全市交通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本报特推出《迢迢大路,巍巍丰碑——新郑交通事业速写》,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交通事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农民出行的“星光大道”

7月中旬,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午时的乡村显得格外安静。在新郑市龙王乡客运站的候车室里,王大爷和一起等车进城的乡亲们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现在乘车比过去安全、放心、轻松多了,”王大爷指着车站外面的乡村公路说,“过去乘车就在这路边等,天晴还好,遇到下雨天就只能在雨里头淋雨等车,太麻烦了。特别是家里老人、孩子乘车,总是放心不下。”

在王大爷看来,过去乘车站在路边等,车子什么时候来,心里没有底,有时候等半天,等得腰酸背痛,连找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喽,乘车可以在车站里面等,既安全又可以休息,车子什么时候来心中也有个底。”说着,王大爷提着行李,登上了开往市区的公交车。

在郭店镇客运站,记者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形。车站“下乡”让新郑市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安全车”,城乡时空距离缩短了,对外交流交往扩大了,昔日村民外出时乘坐的摩托车、小三轮和拖拉机,如今已被一辆辆美观舒适的新型“新农巴士”所替代,农家的孩子也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乘车去上学了。

据了解,新郑市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路通车通、车头向下”原则,不断扩大道路运输覆盖面,采取延伸或调整已有运营线路,新开城乡短途客运线路、赶集班、夜宿班车等多种经营方式,做到干线支线搭配、冷线热线均衡,实现了客运资源优化,投资都有盈利,群众出行便捷安全的“三赢”目标。同时,坚持以站为依托,在对原有新郑汽车站进行改扩建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使公路运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乡镇客运站12个,行政村汽车招呼站(候车亭)95个,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1条,投放车辆451辆,每天往返市内农村各地的客运班车已达到1940班次,通行政村310个,通车率达95%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初步实现“车进站、人归点”的目标。

便民、利民的农村客运站,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村村通”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农业机械和个人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成为农民出行的“星光大道”。

严格执法:

“与路共舞”保畅通

“双超货车有效遏制,特超车明显减少,超载分量明显降低……”近日,记者从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该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加强联合执法力度,治超工作得到了省、市治超办的一致认可,并在全省推广。

新郑市公路网密集,交通发达。然而由于近年来车辆超限超载日益严重,给该市的交通安全、公路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为遏制车辆超限超载行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新郑市积极探索治超工作新机制,采取固定监测与流动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在固定监测站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法检查,连续作战,昼夜不停。同时,针对一些不法运输经营者绕行、闯岗等逃避检查的情况,新郑采取以变应变的策略,组建流动治超小分队,对全市重点线路、重点区域设点布控,层层设防,进行不定时巡回检查。

治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新郑市交通路政、运政和公安交警组成联合执法队伍,采用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堵、疏、卸、拆”的强制措施,有针对性地对超限超载车辆、“大吨小标”车辆、非法改装车辆以及非法营运车辆等从速从重开展治理打击活动。

“治理超限超载还要从源头抓起,不仅使企业放心、司机安心,也提升了路政队员文明执法的水平。”新郑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超限超载这一难题,交通、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以认定的超限超载车辆、“大吨小标”车辆和非法改装运输车辆为线索,追查超限超载车辆货源及非法改装运输车辆来源,并深入整顿非法货运厂矿及非法车辆改装企业,规范车辆改装行为,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发放车辆营运证,从源头上全力遏制超限超载违法行为。

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新郑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治理工作深入人心。同时,在重要路口、重点路段对过境车辆发放治超传单,使各乡镇、各部门、企业及广大运输户充分认识到超限超载及非法营运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进而理解和支持综合治理工作。治超工作开展以来,新郑市公路平均超限超载率由治理前的25%下降到目前的2.5%左右,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有了明显好转,道路交通事故同比明显下降,使公路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建管并重:

为民铺筑幸福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出行难、行路难,曾几何时,新郑市广大农民群众为脚下的路生出几多无奈。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仅仅经过几年的时间,一条条昔日的黄土路变成了如今的柏油路。公路通、民心畅,农村公路如丝带般“飘”进农家庭院。

在新郑市辛店镇驮窑村,平坦的大路上走来的是满脸笑容的村民,家家户户摩托车、拖拉机繁忙地行驶着。“党和政府为我们修的是幸福路啊!”村民崔学臣感慨地说,过去村里没有路,家家户户都是靠马匹运输物品,更别说进城了。

“自从村里修了路,我们这小山村就逐渐热闹了,来爬山游玩的人多了。我和村里的党员商量着,准备在村里大搞农家乐。”驮窑村支书史二聚站在村子新修的道路上给记者谈起了以后的发展思路。

通了路,奔致富。在新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05年以来,该市充分利用道路升级改造项目、国债项目、村村通工程、县乡公路改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抢抓上三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施工建设,先后投入资金4.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800公里,通达行政村325个,受益群众40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已达1537公里,实现了从“村村通”到“村村串”,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记者还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条蜿蜒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公路养护员正在路边清除杂草、平整水沟,远远望去,绵延数公里的乡村道路整洁平坦,就连沿线的标志标牌也被擦得干干净净。该村村民刘根喜告诉记者:“这条路修成3年多了,依然是平整干净,这都归功于养护员的精心呵护。”

“我这个养护员是俺村群众挑选出来,经过市里的培训才上路干活的。”已经上岗两年的公路养护员刘太昌一边清理路边的杂草一边说,不管刮风下雨,大伙儿都会到各自分包的点上看看,如果发现路被损坏,就及时上报和修补,这样做不仅及时控制了路上的小毛病,也延长了路的使用寿命。

俗话说得好,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新郑市在大力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还把重点转向了公路的管护上。该市相关部门通过调查,创新推出了“五护员”管理制度,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管护组织体系。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全面实施专员管养,并按照每2~3公里1人的标准配备养护人员,由“护路员”按照农村公路有路肩、有排水设施、有行道树、有管护员、有经费保障、有管护措施和无杂草、无垃圾、无水毁、无坑槽的“六有”、“四无”标准全面履行养护职责。

“要让农村公路更好、更持久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必须加大投入,进一步解决安全设施不完善、养护不到位等问题,”新郑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才能真正把农村公路建成农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一块钱也能暖人心

坐公交,不掏钱!这是新郑市对60岁以上老人的一种“特殊优待”。“在有些大城市,也没有这样的好做法啊!”新郑市民张丙午老人为这一实事的推出感到高兴。

日前,记者走进新郑,亲身感受了一次“免费乘车”之旅。  

“同志,这是我的老年证,你看看。”这位刚办完老年优待证的老大爷急切地向售票员询问。“您是1947年出生的,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免费乘车没问题。”老人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高兴地说:“这真是给俺这些老人办了一件大好事!”一旁的刘好妮老人也很同意他的看法,她告诉记者,人老了,骑自行车不方便也不安全,只能坐公交车了,“现在一块钱能干啥,但就是这一块钱也能暖人心啊!”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每当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下车时,售票员总是在一旁搀扶着。“谁家没老人?这都是应该的,耽误点儿时间没啥,不能让老人坐咱的车磕着碰着。”记者继续追问是否影响生意时,这位卖票的李大姐笑着说:“挣钱也得挣良心钱啊!况且现在政府每月都给俺们补助,可准时呢!”

“刚开始实施时,我们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教育,还通过发放、张贴宣传标语,开通举报投诉电话等方式,来强化客运市场的秩序,让大家给予老年人关爱和照顾。”新郑市交通运输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为确保这件实事落到实处,新郑市还制作了车辆补贴发放台账,保证每月按时足额发放每车1000元的财政补贴。

今年67岁的李国军老人说:“让老年人免费坐车不是省一元钱的事,而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照和尊敬。”

数字看发展: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客运网点星罗棋布

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安全畅通、方便快捷的运输网络,翻开了新郑市交通史全新的一页。交通改革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便利的交通为新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如今,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成绩,在不经意间见证着新郑交通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在新郑这块8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地方公路8条,共计86.4公里。公路密度9.95公里/百平方公里,万人拥有1.6公里;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新郑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干线公路路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公路路网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公路已达1729.2公里,通车总里程是1979年前的20倍。公路密度198公里/百平方公里,万人拥有2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3条,在建1条,建成通车里程69.8公里;干线公路网络拓展,已建成6条123.4公里,其中国道1条35.9公里,省道5条87.5公里,桥梁29座2072.8延米;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通车里程1537公里,桥梁86座2255.52延米;全市325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

随着交通网络的形成,运输功能也日臻完善。全市拥有等级汽车站15个,其中:二级车站1个,四级车站2个;乡镇客运站12个,行政村汽车招呼站(候车亭)95个,开通客运线路24条,其中:跨市线路2条,跨县线路6条,跨乡线路16条;拥有营运汽车11825辆,其中:营运客车531辆(不含出租车),客车座位11600个;营运货车11294辆,38707个吨位;全市从事道路运输的业户达6364户,其中:道路客运业户达3户,道路货运业户达6861户。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的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路网的健全,催生了“公路经济”的蓬勃发展,日趋完善的大交通体系使新郑市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惠,扩建改建公路的沿线相继掀起了投资热潮,公路沿线正日益成为全民创业的“主战场”。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还需要更加努力。新郑交通人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将以崭新的姿态规划着今后交通发展蓝图……

聊天

交通变模样

百姓得实惠

客商印象深

市民吕鹏:平时上班比较忙,陪老人的时间太少了,就想着老人能自己出去转转。可是连坐车的钱都不舍得花,现在政府对老人有优待,免费坐车了,没事和邻居一起出去钓钓鱼、爬爬山,老人开心了,咱做子女的心里也安慰了许多。

私企职工刘志杰:以前从俺村到城里,坐车就得坐半天,路不好走着哩!现在路都修到家门口了,俺去城里上班,每天都回家,骑着电动车才20多分钟,家里有啥事儿俺也能及时回去帮忙。

客商李建文:之所以来新郑投资办厂,是因为这里的交通非常快捷,发展有前途。交通是发展的核心,当时考察的时候,周边的几个地市也都转了转,都不太理想。我这生意,车辆进进出出是难免的,没一个好的交通环境根本不行。现在事实证明,新郑这块地方我没选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