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北大清华到底应该竞争啥
大陆旅客
“境外受辱”根源何在
没有管不住治不了的地沟油
经济漫画:闹“基”荒
工资指导线何时能挺直“腰杆”
荥阳最美丽的“乡村老太”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她30年如一日,资助村里26户贫困家庭,近百名残疾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乡亲,被誉为——
荥阳最美丽的“乡村老太”
燕尔新婚
新棉裤送给寒冷人 长路漫漫
为憨傻乡亲四处“乞讨” 心里却放不下穷乡亲 感天动地
城乡联手送温暖 人间真情 演绎出大善至爱 老区脱贫
呼吁社会帮一把
李春凤为村里的贫困家庭回收了太多的旧衣服

本报记者 谢 庆 通讯员 朱英杰 楚宝菊 文/图

核心提示

1980年腊月十三,新婚第二天,她把娘家陪嫁的新棉裤送给了有智障的邻居;从此,她一发不可收,30年如一日资助村里26户各种情况的贫困家庭,近百名残疾、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乡亲在他柔弱的肩膀下得到庇护。

搬进市区,她买来三轮车,成为一名专职“乞丐”,走街串巷为村里的贫困家庭回收旧衣服……

大爱无疆,她的壮举感动了乡亲们,也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她的善行而促成了一次次大规模的救助。

她叫李春凤,今年54岁,是荥阳市贾峪镇石硼村南街村民组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从结婚时的新媳妇到如今有了孙子,她用平常人的善良心,默默地为残疾、智障乡亲做好事,被誉为最美丽的“乡村老太”。

燕尔新婚

新棉裤送给寒冷人

李春凤娘家姐妹9个,她排行老七,从小她就知道缺吃少穿困苦的滋味。山村民风淳朴,对孩子多的人家,乡亲们都愿意帮一把,每逢别人接济她家时,李春凤就暗下决心,将来我也要成为帮助别人的人。所以,她心底良善,勤劳俭朴,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姑娘。

1980年腊月十二,李春凤从荥阳崔庙镇嫁到了邻镇的贾峪镇石硼村,和退伍军人王全林结了婚。

当时娘家陪送的新被子、新棉衣是很金贵的,按照农村的风俗,三年之内,结婚的被子、棉衣是不能拆洗,更不能送人的。李春凤娘家穷,陪送的东西很少,棉衣棉裤只有4套。可是新婚第二天,当她看到邻居刘老金有智障的妻子魏英,浑身脏兮兮的,寒冬腊月天穿着单鞋单裤,冻得双手抱着膀子,瑟瑟发抖,她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对丈夫说:她人傻也是一条命啊,不能没人管呐,咱帮帮她吧。毫不犹豫地就拿出两条自己娘家陪送的新棉裤,送给了魏英御寒。当亲眼看到那痴呆女子和孩子穿上新棉裤不冷了,李春凤的内心才平静下来。从此以后,她就养成了习惯:自己穿戴不图好,合身就行。每到该换季节衣服的时候,她就会先把自家人不合体的衣服收集起来,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送给适合穿戴的贫困乡亲。

长路漫漫

为憨傻乡亲四处“乞讨”

石硼村是革命老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村里的憨傻人多。李春凤作过统计,仅生活不能自理的就有26户,需要依靠别人帮助才能生活的近百人,李春凤和丈夫王全林商量,从最基本的生活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吃得饱、穿得暖,不再让他们赤身露体,也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

于是,李春凤就充分利用娘家、婆家姐妹多、人口多的优势,向亲戚们讨要破衣服,并为此专门买了一台缝纫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她不顾面子,放下自尊,张口向亲戚朋友们要不合体、不穿的衣服。因此,她在亲戚朋友的眼中成了专收旧衣服的“穷人”,谁家有不穿的衣服,她就马上去拿回来,浆洗缝补之后,她便直接把衣服送到那些换季节时急需的贫困弱势乡亲。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经她手送给因残疾、智障、精神病等家庭的衣服近万件。

在那段时间里,也亏了丈夫王全林的支持,李春凤几乎把大半的精力都用在了憨傻乡亲家庭里,对于有些特别困难的,李春凤不但给他们送四季换洗的衣服,还要照顾他们的家庭。经常地来往走动,他们和李春凤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缺什么都要找李春凤要,就是买斤豆腐、买盒火柴的块儿八毛,也要从大老远来找李春凤。

身在城市

心里却放不下穷乡亲

2004年李春凤的儿子在郑州亚星社区成家立业之后,她进城照看孙子,天冷了,她心里却放不下村里那些需要帮助的憨傻乡亲。推着孙子走在大街上她就琢磨:如何在城里为他们筹集到更多更好的衣服呢?她决定趁星期天公开去收购旧衣服。

说干就干,儿子、媳妇也是支持的,因为,她几十年的救助历程,家里人不但习惯而且还积极参与。于是,李春凤到旧车交易市场花260元买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像收废品的人一样,一到星期天,她就骑着三轮车,挂上一块“帮助残疾人收旧衣服”的牌子到外社区七里阎等地去收衣服。2007年10月份她到京都花园社区时,被亚星社区的退休教师陈老师碰到了,就问她:“你怎么在这儿收旧衣服呢?”李春凤不得已把实情告诉了陈老师,陈老师很感动,回家拿出一大堆家人穿过的衣服送给她,并还为她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一起在亚星社区的楼院里收旧衣服。社区内许多热心人有了不穿的衣服就送到李春凤儿子家或门洞里。李春凤把自己收来的衣服让丈夫王全林拉回村里,说是政府发给大家的,外村的群众知道以后就问:为什么政府总是给你们村发衣服,却不给我们发点?乡亲们一点也不知道这些衣服都是李春凤自己骑着三轮车从城市走街串巷收来的,一部分还是李春凤花钱买来的。

李春凤回忆说,她第一次走街串巷收衣服,因为她的打扮不像是收破烂的,城里人就好奇地问她收旧衣服干什么,李春凤就把自己村里的情况告诉他们,他们很吃惊,想不到农村还有这样的人,所以时间不长就收了一三轮车,尽管有一包十几件衣服,主人要了10元钱,李春凤也感到很划算。

感天动地

城乡联手送温暖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李春凤主动报名想当抗震救灾志愿者,因年龄大,又没有专业特种技术,她未能如愿,接着她又主动参加了亚星社区组织的为救援灾区群众无偿捐献血清活动。在数百人的报名队伍中,李春凤说她非常幸运,只有她和社区书记周艳红血型合格,也正是由于和周艳红两人的血型合格,才促成了她后半生的大事业。在河南省血液中心的抽血床上,李春凤对周艳红说,她是革命老区山村的,村里有许多弱势乡亲,很困难,每到换季节时,她就把自己在城里收集的一些衣服给他们拉回去。周艳红被李春凤的大爱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当时就决定向石硼村伸出援助之手。第二天,周艳红马上发动社区向石硼村捐衣服。在短短的一星期时间内,共向石硼村捐献衣服5000多件,并还有一些米、面、油和现金。周艳红为把这项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在第一次向石硼送衣服时,还邀请了12位居民代表一同前往。当拿着衣服、米、面、油到那些憨傻乡亲家里时,他们落泪了,贫穷的生活现状给他们以心灵的强烈震撼,从而也更加敬佩李春凤的高尚品格,纷纷表示要给李春凤以大力支持,为这些乡亲们做一些实在事。截至目前,郑州亚星社区先后向石硼村送衣物6次,每次都是满满的一大车,而每次车来,那些憨傻人都会跟着汽车跑,围着汽车笑。

就这样,三年来,亚星社区、二七区民政局共为石硼村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9次,逢年过节,为石硼村因残、智障、贫困家庭送油、送面、送米和现金,捐助衣服达40000多件。不仅供那26户残疾、多病家庭领取,其他困难家庭和邻近村的困难户也能各取所需。石硼村革命老区幼儿园现有300多名幼儿就读,亚星社区为该园的孩子们捐赠书包250多个、童装300多套。今年春天,在二七区民政局和亚星社区的帮助下,李春凤自己投资3000多元,建起石硼革命老区爱心110超市,现库存衣服近两万件,还有面粉、大米、食用油,供革命老区特困家庭,随时随需领取。

有感于李春凤的爱心,郑州市二七区爱心110与革命老区荥阳市贾峪镇石硼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2010年1月13日,郑州市民政局为她们颁发了帮扶结对证书。李春凤为她的事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而高兴。她说,今后,她不但要关心那些憨傻乡亲的吃穿,还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提高生活质量。

人间真情

演绎出大善至爱

在石硼行政村,除了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憨傻人以外,还有一大部分困难家庭,由于多种原因,他们也一样需要社会的救助和关心,近几年来,李春凤也同样为这些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09年,石硼村水车圆组村民王长松的爱人患了尿毒症,春节期间,在南京邮电工程大学读书的儿子王志永想辍学打工,为母亲治病,李春凤得知这个情况,与亚星社区联手,为他捐款5200多元,解了燃眉之急,近期,她又到亚星社区联系,想再为王志永募捐1万元,确保这个孩子下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北东组杨新军,15岁时腿致残而辍学,父亲老实巴交,母亲因病离他而去,杨新军在妈妈的床前哭得死去活来:“妈呀、妈呀,你咋舍得撇下不会自理的孩儿不管呢?以后叫我咋活呢?”在场的人心都碎了,李春凤流着泪拉起新军的手说:“好孩子,起来吧,以后有政府,有婶子,你放心,不会让你饿着、冻着。”从此以后,李春凤随时把小新军的冷暖放在心上,有了换季的衣服,总让他先挑先捡,弄得新军挺不好意思。

南街组赵有成,今年90多岁,双目失明,五年之内死了两个儿子,他并不知情,整天哭喊着:“老四、老五,你们在哪?你大哥腿不好,二哥病倒了,谁来搀我呀?”李春凤总是及时给他家送去换季的衣服,说一番宽心的谎话,哄得老头高兴几天。

陈莲花,85岁,因病腰弯到地,几乎是爬着走路的老人领着四个病残儿子,老大多病,老二瘫痪,老三智障,老四残疾20多年没见过天,每顿拾柴烧火做饭。腊月十二是老太太的生日,李春凤带着亚星社区的周书记书记为她家送去了米、面、钱,当场给老太太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让这个寂寞的贫寒之家体味到了人间真情。

老区脱贫

呼吁社会帮一把

李春凤从给残疾人、智障人送衣服开始,走上了慈善之路,她的后代也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自觉支持着她的行动。儿子2001年从部队退伍归来,正逢三九腊月天,回来一换装,就把在部队穿的棉衣、棉裤等衣服全部送给本村残疾人赵兴家。小女儿现在北京联合大学上学,每到换季时,她都把同学们不要的衣服不辞辛苦地背回来,送给需要的人。孙子才六岁,每次换下来不穿的衣服,就说:“奶奶,你拿去送给人家穿吧。”

在和李春凤交谈时,她说自己还有两个心愿没实现。一是东沟村民组低保户刘福来遗留下来两个聋哑孩子,尤其是他4岁的哑巴女儿,如果能帮她找一所聋哑学校,让她受到系统的专业教育,长大能自立于社会,不就可以照顾一下已经18岁的聋哑哥哥吗?但她打听过,这需要很多的费用。二是她想把残疾人家庭中有干活能力的人组织起来学门技术,像十字绣的活一样一教就会,如果再拿到城里或网上去卖,他们家庭的生活不就会很快地好起来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李春凤正加劲努力!今后她决心把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直到石硼村所有低保户、困难户都脱贫的那一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